[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制作气柱袋止回阀结构充气道的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920502457.0 | 申请日: | 2019-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8252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余协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瑞冠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1B70/64 | 分类号: | B31B70/64;B31B70/74 |
代理公司: | 温州匠心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79 | 代理人: | 姜莹 |
地址: | 325409 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制作 气柱袋 止回阀 结构 充气 模具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制作气柱袋止回阀结构充气道的模具,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设置有用于形成气柱袋止回阀结构充气道的导气热封线凸块组,所述导气热封线凸块组设置有两组并在所述基板上呈相互对称设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次可以加工两组止回阀结构的充气道,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柱袋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制作气柱袋止回阀结构充气道的模具。
背景技术
气柱袋又称缓冲气柱袋,是使用自然空气填充的防震包装袋,用于将产品运输损失率降至最低。现有的防震气柱袋由一排多个气柱组成,每个气柱充气后,自动锁气,形成潜水舱,遇到破损,只有破损的气柱部分失效,其余气柱完全不受影响,仍然能够维持保护效果。
现有的气柱袋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1)上薄膜和气阀膜在模具中热压形成止回阀结构;(2)上薄膜和下薄膜在模具中热压形成气柱结构;(3)上薄膜和下薄膜的上下端在模具中热成形成上封线和下封线;而一般将上薄膜和气阀膜热压形成止回阀结构的模具一次只能加工一组止回阀结构的充气道,生产效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制作气柱袋止回阀结构充气道的模具,一次可以加工两组止回阀结构的充气道,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制作气柱袋止回阀结构充气道的模具,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设置有用于形成气柱袋止回阀结构充气道的导气热封线凸块组,所述导气热封线凸块组设置有两组并在所述基板上呈相互对称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基板上设置有两套相互对称设置的导气热封线凸块组,基板在加热装置的带动下一次可以热压出两组止回阀结构的充气道,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导气热封线凸块组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主气道热封线凸块、若干并排设置的支气道热封线凸块、若干并排设置的外止回热封点凸块,所述外止回热封点凸块设置于所述基板的内侧,所述支气道热封线凸块设置于所述基板的外侧,所述主气道热封线凸块设置于所述外止回热封点凸块和所述支气道热封线凸块之间,相邻的两个所述主气道热封线凸块之间形成主充气通道,所述外止回热封点凸块和所述支气道热封线凸块分别设置于所述主充气通道的两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空气从主充气通道进入气柱内,当气柱内充满空气时气柱膨胀使上薄膜和气阀模紧密贴合从而关闭主充气道形成止回阀的效果,支气道热封线凸块将主充气通道位于气柱内开口处的上薄膜和气阀模部分热粘合,使位于此处的上薄膜和气阀模在气柱充满空气时能更容易、更紧密的相贴合,从而在气柱充满气时主充气通道很难从气柱内部被导通,使气柱内的空气无法再从主充气通道漏出,外止回热封点凸块的设置将主充气通道进气口处的上薄膜和气阀模部分热粘合,使位于此处的上薄膜和气阀模在气柱充满空气时能更容易、更紧密的相贴合,从而不易从气柱袋的外部打通主充气通道使气柱内的空气跑出,从外部保证止回阀结构的止回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主气道热封线凸块呈“U”型,包括开口部、闭合部、侧壁部,所述开口部通过两侧臂部与所述闭合部相连接,所述相邻的两个主气道热封线凸块的侧臂部之间形成气柱的主充气道,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支气道热封线凸块,所述支气道热封线凸块呈“V”型,包括开口端、闭合端,所述开口端朝向所述基板的外侧,所述主气道热封线凸块的开口部两端设置有相互靠拢的支气道导向热封线凸块,所述相邻的两个主气道热封线凸块上的支气道导向热封线凸块与所述支气道热封线凸块之间形成两条与所述主充气通道导通的支充气通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气道热封线凸块与支气道导向热封凸块相配合将主充气道分割成两个支充气道,使主充气道位于气柱内部的开口口径变小,充气路径变的弯曲,使此处的上薄膜和气阀模贴合的更紧密,更加不易从内部导通主充气通道使空气泄出,进一步的提高止回阀结构的止回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支气道热封线凸块的开口端的下方设置有内止回热封点凸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瑞冠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瑞冠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024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