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品装车油气回收及异味处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500104.7 | 申请日: | 2019-04-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060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 发明(设计)人: | 范兴涛;刘国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饶科力达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52 | 分类号: | B01D53/52;B01D53/78;B01D53/96 |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7107 | 代理人: | 陈广富 |
| 地址: | 257300 山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油气回收 异味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 油气 处理机构 护帽 筒体 油品 装车 硫化氢 油气回收系统 脱硫剂出口 脱硫剂进口 脱硫塔内腔 底面开口 多孔气体 喷雾机构 人员健康 脱硫塔体 油气出口 油气进口 冷凝 壁下部 储油罐 分布板 脱硫剂 脱硫塔 循环泵 组合式 顶孔 顶面 短节 膜法 脱硫 异味 腐蚀 侧面 回收 安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品装车油气回收及异味处理装置,包括脱硫塔、脱硫剂循环泵、油气回收处理机构、管线及油气护帽;所述脱硫塔体壁下部设有油气进口及脱硫剂出口、上部设有脱硫剂进口、顶部设有油气出口,脱硫塔内腔下部设有多孔气体分布板、上部设有喷雾机构;所述油气回收处理机构采用膜法冷凝组合式油气回收系统;所述油气护帽设为底面开口的筒体,筒体的顶面设有顶孔、侧面上部设有引导短节。本实用新型对油气回收比较彻底,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安全及社会效益;通过对油气采取脱硫措施,既避免了硫化氢对油气回收设施的腐蚀,又消除了储油罐异味产生,对保护回收设施、减少大气污染和保障人员健康有特殊意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回收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品装车油气回收及异味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油气装车过程伴随油气逸散损失,不仅导致油气资源的浪费,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还危及企业的安全生产,更直接影响操作人员及周围环境人员的健康。因此,在油品装车过程中,回收排放的油气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用常规方法进行油气回收时不够彻底,效果并不理想。另外,油品装车时产生的油气含有大量的含硫气体,易造成回收设施腐蚀,并且回收后的液体进入储罐有异味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品装车油气回收及异味处理装置。
其技术方案是:包括脱硫塔、脱硫剂循环泵、油气回收处理机构、管线及油气护帽;所述脱硫塔体壁下部设有油气进口及脱硫剂出口、上部设有脱硫剂进口、顶部设有油气出口,脱硫塔内腔下部设有多孔气体分布板、上部设有喷雾机构,喷雾机构包括喷嘴及其接头,接头的端部连接脱硫剂出口;所述油气护帽设为底面开口的筒体,筒体的顶面设有顶孔、侧面上部设有引导短节,筒体套装在油车储油罐加油口的外围,油车加油管穿过顶孔进入油车储油罐内腔;所述管线包括油气引导管线、脱硫剂循环管线、油气输送管线及液油回流管线,油气引导管线的一端旋入引导短节内腔、另一端与油气进口连接,脱硫剂循环管线的下端连接脱硫剂出口、上端连接脱硫剂进口、管路上安装脱硫剂循环泵,油气输送管线的一端连接油气出口、另一端连接油气回收处理机构的油气进入端,液油回流管线的一端连接油气回收处理机构的液油输出端、另一端连接厂区储油罐进油端。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优化为:
所述油气回收处理机构采用膜法冷凝组合式油气回收系统。
所述油气护帽采用橡胶材料。
所述油气护帽的筒体下部外围用喉箍锁紧,以确保筒体与油车储油罐加油口之间的牢固连接和高度密封。
所述喉箍采用不锈钢材质。
所述脱硫剂采用复合型甲基二乙醇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对油气回收比较彻底,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安全及社会效益。
2.通过对油气采取脱硫措施,既避免了硫化氢对油气回收设施的腐蚀,又消除了储油罐异味产生,对保护回收设施、减少大气污染和保障人员健康有特殊意义。
3.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运行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布局及流程示意图;
图中:1-油车,2-喉箍,3-油车储油罐加油口,4-油气护帽,5-油车加油管,6-引导短节,7-油气引导管线,8-油气进口,9-油车储油罐,10-脱硫塔,11-油气出口,12-喷嘴,13-接头,14-脱硫剂进口,15-脱硫剂循环管线,16-多孔气体分布板,17-脱硫剂出口,18-脱硫剂循环泵,19-油气输送管线,20-油气回收处理机构,21-厂区储油罐,22-液油回流管线,23-顶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饶科力达石化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饶科力达石化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001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