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防止隧道连续倒塌的被动式充气气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485584.4 | 申请日: | 2019-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999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深;高树东;和杉剑;陈海涛;曾祥会;张太权;刘起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滨海新区轨道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9/04 | 分类号: | E21D19/04 |
代理公司: | 12201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程毓英 |
地址: | 300459 天津市滨海新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囊 内气囊 外气囊 外物 气体发生装置 本实用新型 注气口 倒塌 侵入 气压调节装置 连接器 隧道 充气气囊 内凹形状 被动式 内凹式 双气囊 外伸段 有效地 充气 空腔 泥水 注气 容纳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防止隧道连续倒塌的被动式充气气囊装置,包括:气囊、气体发生装置和气压调节装置,气囊由内气囊与外气囊组成,外气囊呈管状,包裹于内气囊外侧,并包含一部分外伸段,使得气囊在充气后,内气囊与外气囊之间形成能够容纳外物的空腔,气囊在外物侵入后呈现内凹形状,称此种气囊为内凹式气囊;内气囊和外气囊分别设置有注气口,气体发生装置通过注气连接器分别与内气囊和外气囊的注气口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双气囊结构使得泥水作为外物侵入气囊后能够更为有效地阻止隧道连续倒塌。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工程领域,涉及一种用于防止由突泥涌水导致隧道衬砌结构连续倒塌的被动式充气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交通系统的需求越来越高,我国城市地下交通的建设日益增加。隧道工程相对于地面交通工程建设周期长,工程地质条件更复杂,开挖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突发的地质问题,轻则延误工期,重则导致隧道坍塌,造成严重的损失,大部分的隧道坍塌事故都是发生在隧道的施工阶段。
隧道坍塌事故的特点是具有突发性,破坏程度高,修复难度大,一旦发生则造成严重的经济财产损失。
隧道坍塌多发生于修建过程中,在不良地质地段进行开挖,易发生突泥涌水的工程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对隧道内的突泥涌水问题进行处理,工程问题进一步发展,则会造成隧道衬砌结构的破坏,严重时会导致衬砌结构发生连续倒塌致使隧道衬砌结构严重破坏,传统的隧道坍塌事故处理是在隧道坍塌后进行的,与初期坍塌相比较,由突泥涌水问题导致的隧道连续坍塌造成的损失及危害成倍增加,其后期的处理工作也十分复杂。
现阶段在隧道建设工程领域对于隧道开挖过程中的连续坍塌问题,现有技术应对突发性的隧道坍塌问题反应速度慢,处理时间长,安全性低,造成的经济损失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止由突泥涌水导致隧道衬砌结构连续倒塌的被动式充气气囊装置。本实用新型中气囊为被动式阻挡结构,能够快速阻断隧道连续倒塌,方便进行后续应急处理,减少人员及财产损失。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防止隧道连续倒塌的被动式充气气囊装置,包括:气囊、气体发生装置和气压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气囊由内气囊与外气囊组成,外气囊呈管状,包裹于内气囊外侧,并包含一部分外伸段,使得气囊在充气后,内气囊与外气囊之间形成能够容纳外物的空腔,气囊在外物侵入后呈现内凹形状,称此种气囊为内凹式气囊;
内气囊和外气囊分别设置有注气口,气体发生装置通过注气连接器分别与内气囊和外气囊的注气口连接。
优选地,内气囊和外气囊之间设置有气体通道,用以协同调节保持气压的平衡。在注气连接器中设置有气压传感器,气压调节装置根据气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控制注气连接器的放气和气体发生装置向内气囊、外气囊的注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一种用于防止隧道突泥涌水连续倒塌的内凹式气囊及隧道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一种用于防止隧道突泥涌水连续倒塌的内凹式气囊及隧道整体斜轴等侧视图
图3为内凹式气囊及充气装置结构分体示意图
图4为内凹式气囊及充气装置结构侧视图
图5为内凹式气囊及充气装置结构俯视图
图中:1-隧道 2-内凹式气囊 3-气囊空腔 4-气体发生装置 5-气压调节装置 6-导气管 7-注气连接器(带气压传感器) 8-外气囊、9-内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滨海新区轨道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滨海新区轨道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4855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