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岩石渗透饱和试验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482479.5 | 申请日: | 2019-04-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9235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4 |
| 发明(设计)人: | 吴杰;余火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G01N33/24;G01N1/28 |
| 代理公司: | 11463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杨勋 |
| 地址: | 43008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容置段 饱和试验 容置管 岩石 本实用新型 活塞 渗透试验 岩石试样 连通管 实验仪器 岩石试验 截止阀 可活动 试验 容置 开口 移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岩石渗透饱和试验装置,涉及岩石试验实验仪器技术领域。一种岩石渗透饱和试验装置,用于岩石试样的渗透试验和饱和试验。其包括:容置管的两端均设置有开口。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均可活动地设置于容置管并将容置管分为第一容置段和第二容置段,并均能沿容置管移动以改变第一容置段和第二容置段的容积。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容置段和第二容置段,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一截止阀。第一容置段用于容置岩石试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岩石渗透饱和试验装置能完成岩石渗透试验和岩石饱和试验两种试验,为试验人员提供了便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岩石试验实验仪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岩石渗透饱和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深部资源能源开采的日益推进,出现了一系列的地下岩石工程,如交通隧道、水电地下厂房、油漆储存库、矿山巷道等。可靠获取这些工程开挖和运行过程中岩体含水状态的改变是保证工程安全并推动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渗透系数或者渗透率是用来评价岩石内饱含流体在孔隙中的流动难易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渗透系数的获取主要有现场测试和室内试验两种,由于前者成本太高且不易操作,室内试验是最常用的岩土体渗透特性测试手段。
然而,岩石的渗透过程往往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尤其是对低渗透率的岩石,直接对岩石进行渗透试验往往需要数天甚至数周的时间。因此,常用的处理方法是提前将试样饱和,在饱和试样的基础上进行渗透试验可以有效的缩短试验周期。目前实验室常用的方法主要是抽真空饱和的方法。采用抽真空饱和试样时,将试样浸泡在真空压力罐抽气至少4小时,维持100kPa直至没有气泡逸出为止。由于岩石在压力罐内被水浸泡,其内部的气体能否被完全排出一直被研究人员质疑。
再者,越来越多的室内试验需要考虑岩石在饱和状态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岩石进行饱和的过程也是岩石自身进行渗透的过程,然而,流体在岩体内的流通是存在优势路径的,对于岩体的饱和试验,需要考虑试样整体被流体填充的程度,在重力作用下,流体经过优势路径渗出岩体,得出的结果不具备代表性,因此进行岩石试样的饱和时需要降低优势路径对饱和结果的影响。
因此,针对目前岩石的饱和-渗透试验,亟需一种新的方法既能避免岩体内部优势渗透路径的影响,又能对岩石试样进行完全饱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岩石渗透饱和试验装置,其即能完成岩石试样的渗透试验,同时也能完成饱和试验两种岩石试验。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岩石渗透饱和试验装置,用于岩石试样的渗透试验以及饱和试验。
所述岩石渗透饱和试验装置包括:
容置管,所述容置管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容置管内部连通的开口。
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二活塞均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置管中部并将所述容置管分为第一容置段和第二容置段,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二活塞均能沿所述容置管的延伸方向移动以改变所述第一容置段和所述第二容置段的容积。
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容置段的中部和所述第二容置段,并与所述第一容置段和所述第二容置段连通,所述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一截止阀。
其中,所述第一容置段用于容置所述岩石试样,并使得所述岩石试样位于所述第一容置段远离所述第二容置段的端部和所述连通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容置段的端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连通管连接于所述第二容置段的端部位于所述第二容置段的中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二活塞间隔设置,并且所述第一容置段位于所述第一活塞远离所述第二活塞的一侧,所述第二容置段位于所述第二活塞远离所述第一活塞的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48247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