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收缩童车有效
申请号: | 201920476909.2 | 申请日: | 2019-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3870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发明(设计)人: | 廖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廖斌 |
主分类号: | B62B7/06 | 分类号: | B62B7/06 |
代理公司: | 44435 佛山览众深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李惠友 |
地址: | 528414 广东省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联动机构 收车钢绳 齿轮 车架 折弯 车架主体 推把 本实用新型 座位 手把 童车 转动 活动连接有 可转动设置 快速折叠 外力作用 转动连接 可收缩 上端 折叠 解锁 下端 承载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收缩童车,包括车架以及可转动设置与所述车架上的座位,所述车架包括车架主体,其上端用于承载所述座位并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使所述座位在所述车架主体上转动,其下端还设有联动机构,手把,其一端通过折弯齿轮活动连接有推把,其另一端与所述联动机构转动连接,所述折弯齿轮通过收车钢绳与所述联动机构连接,当使用外力将所述推把调节到与所述手把呈90度时,所述联动机构开始解锁开始,收车钢绳拉动联动机构,可在外力作用下将车架进行折叠。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在车架主体上设置联动机构并通过推把的转动带动折弯齿轮,在折弯齿轮的作用下拉动收车钢绳,收车钢绳拉动联动机构从而可对童车进行快速折叠,结构简单,方便实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幼儿童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收缩童车。
背景技术
目前,童车已成为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市场上的童车一般都能进行折叠或展开,但是现有童车的便于折叠的童车骨架结构十分复杂,造成童车笨重,折叠后体积仍然较大,制造成本高,由于结构的复杂,人们在折叠时非常费力,而且容易损坏童车。
童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接受,外出游玩时通常会带上,当将童车打开时可以供婴幼儿坐,以减轻看护着的负担,童车能够折叠以减小体积。现有童车的折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前后折叠,另一种是左右折叠,现有的前后折叠式童车是通过推杆组件、前支架组件及底支架组件之间的折叠收拢来减小整体体积,但其车轮一般都是无法翻转的,这样整车折叠后的体积还是无法降到最低。
现有的童车通过旋转推杆组件,推杆组件一般是与前支架组件转动连接的,折叠后,通过推杆组件、前支架组件与后支架组件三者并拢来实现整车折叠,起到缩小体积的作用,现有童车折叠的形式较为单一,由于弧形支撑杆以及连杆在整车中的应用,折叠后的体积还是无法降到最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快速收车且能够将童车降低到最低的可收缩童车。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首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快速收车且能够将童车降低到最低的可收缩童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目的是结构简单,方便实用。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收缩童车,包括车架以及可转动设置与所述车架上的座位,所述车架包括车架主体,其上端用于承载所述座位并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使所述座位在所述车架主体上转动,其下端还设有联动机构,手把,其一端通过折弯齿轮活动连接有推把,其另一端与所述联动机构转动连接,所述折弯齿轮通过收车钢绳与所述联动机构连接,当使用外力将所述推把调节到与所述手把呈90度时,所述联动机构开始解锁开始,所述折弯齿轮通过收车钢绳拉动联动机构,呈收车准备状态,当使用外力继续将所述推把折弯到与所述手把呈180度时,所述收车钢绳拉动联动机构,此时可在外力作用下将所述车架进行折叠。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在车架主体上设置联动机构并通过推把的转动带动折弯齿轮,在折弯齿轮的作用下拉动收车钢绳,收车钢绳拉动联动机构从而可对童车进行快速折叠,结构简单,方便实用。
作为优选,所述车架还包括前脚管和后脚管的上端设置在所述车架主体的下端,且在所述前脚管和后脚管的下端分别设有便于童车行进的前轮和后轮。为了便于童车的行进,在前脚管及后脚管的下端设有前轮和后轮。
作为优选,所述前脚管的上端、所述后脚管的上端、所述手把的下端以及所述车架主体的一端均与所述联动机构转动连接,且构成在使用外力作用下便于收缩的四边形联动机构。为了便于对童车的快速收缩,利用菱形结构,在外力作用下对菱形的某一边进行下压,其菱形结构即发生形变,形变的极限为一条直线,这样可最低限度的对童车进行收缩。
作为优选,所述前轮与所述后轮均为万向轮,且所述后轮上还设有脚刹。为了便于童车的转向及刹车,方便实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廖斌,未经廖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4769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