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刺络放血用的三棱针有效
申请号: | 201920460828.3 | 申请日: | 2019-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1607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0 |
发明(设计)人: | 李岩;周震;贺小靖;赵祥斐;程素利;焦召华;徐家淳;赵志恒;叶璟茹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公安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 |
代理公司: | 12214 天津创智天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张茜 |
地址: | 30004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正三棱锥 针体 收缩面 放血 针头 本实用新型 侧面 逐渐收缩 三棱针 三棱锥 刺络 刺破 顶角 尖部 针尾 皮肤 延伸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刺络放血用的三棱针,包括针体,所述针头、针体和针尾的总长度为L1,所述L1范围为73~77mm,所述针体为圆柱体,直径为D1,所述D1的范围为1.3~2mm;所述针头的形状为正三棱锥,所述正三棱锥的顶点形成的尖部用于刺破皮肤,所述正三棱锥的各侧面均向针体处延伸有收缩面,所述收缩面由正三棱锥的底边向针体处逐渐收缩,所述收缩面用于放血;所述正三棱锥的各侧面顶角为α1,所述α1为28°~32°,所述三棱锥的高为L2,所述L2的范围为3.2~3.7mm。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材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三棱针。
背景技术
刺络放血疗法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用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破患者体表某些特定部位,放出一定量血液治疗疾病的方法,是一种传统针灸技术。临床上使用三棱针刺血时对医者针刺的手法及针刺深度有较高的要求,医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适合的刺血方法,达到治疗效果。若针刺过浅则刺激量小,出血量小,达不到治疗效果;若刺络时进针过深,则易对穿血管,出血方向及出血量不易控制,易形成皮下血肿,造成对血管壁的挤压,不利于瘀血的排出。同时,皮下血肿轻者血管壁创口较小,出血量较小,未损及周围组织,在患者体表遗留轻微瘀斑,经数日方可散去;重者血管壁创口大,出血量大,有时可损及血管周围组织,容易导致刺血后仍持续性皮下出血,造成皮下大面积血肿、深部血肿,甚至出现肿胀、疼痛等,除遗留体表大面积淤斑外,针刺的伤口局部感染风险增大,数周乃至数月后方可恢复正常。
目前临床所用三棱针,角度唯一且固定,当临床涉及病情较复杂的患者时,除更换针具外,医者并无其他选择。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棱刺血套针,其中包括三种不同角度的三棱针,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解剖学知识相结合,改进并丰富了三棱针针头的角度,主要用于对人体的不同部位进行刺络放血,方便临床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灵活选用,具有安全性好、灵活性高、实用性强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刺络放血用的三棱针,包括针体,所述针体的一端设置有针头,所述针体的另一端设置有针尾,所述针头、针体和针尾的总长度为L1,所述L1范围为73~77mm,所述针体为圆柱体,直径为D1,所述D1的范围为1.3~2mm;所述针头的形状为正三棱锥,所述正三棱锥的顶点形成的尖部用于刺破皮肤,所述正三棱锥的各侧面均向针体处延伸有收缩面,所述收缩面由正三棱锥的底边向针体处逐渐收缩,所述收缩面用于放血;所述正三棱锥的各侧面顶角为α1,所述α1为28°~32°,所述三棱锥的高为L2,所述L2的范围为3.2~3.7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针尾为半球形,所述半球形针尾的直径为D1。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α1为30°,所述L2为3.5mm,所述D1为1.5mm,所述L1为75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α1为43°~47°,所述L2为2.2~2.6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α1为45°,所述L2为2.4mm,所述D1为1.5mm,所述L1为75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α1为58°~62°,所述L2为1.4~1.8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公安医院,未经天津市公安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4608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有刨状倒钩刺的螺旋三孔吸脂针
- 下一篇:新型医疗器械连接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