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侧翻边式汽车顶盖前横梁有效
申请号: | 201920459250.X | 申请日: | 2019-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007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9 |
发明(设计)人: | 瞿敬明;孙超;林乔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柴(重庆)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6 | 分类号: | B62D25/06 |
代理公司: | 50233 重庆图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蒋国荣<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402247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顶盖 前横梁 挤胶槽 翻边 本实用新型 顶盖前横梁 侧翻 模态 车身系统 顶盖系统 横梁结构 强度不足 影响整车 顶盖 跨区域 支撑线 减小 支撑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侧翻边式汽车顶盖前横梁,包括顶盖前横梁11、第一翻边121和第一挤胶槽122,第二翻边131、第二挤胶槽132、第三翻边141、第三挤胶槽142。现有技术中汽车顶盖前横梁对顶盖分别有前后两道线性支撑,当两条支撑线距离较大即汽车顶盖前横梁截面变大时,对所跨区域支撑就会减弱,对顶盖系统模态造成不良影响,但若减小顶盖前横梁截面积时,又会导致横梁结构强度不足,影响整车碰撞。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带侧翻边式汽车顶盖前横梁,可同时满足车身系统模态和结构强度的要求又不明显增加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顶盖前横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白车身设计过程中,为保证车身性能,对车身数据都需要进行模态分析,以保证车身稳定性。目前车身设计顶盖前横梁会在后侧设计翻边及挤胶槽来支撑顶盖,相当于顶盖前横梁对顶盖分别有前后两道线性支撑,现有技术相当于顶盖前横梁对顶盖分别有前后两道线性支撑,当两条支撑线距离较大即顶盖前横梁跨度变大时,对所跨区域支撑就会减弱,对顶盖系统模态造成不良影响,但若减小顶盖前横梁跨度时,又会导致横梁截面面积减小,无法满足整车碰撞结构的强度标准,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达到兼顾车身模态和结构强度的效果,可以在顶盖前横梁中部增加支架对顶盖进行支撑,但会增加成本,于是需要一种新的顶盖前横梁,可同时满足车身系统模态和结构强度的要求又不明显增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带侧翻边式顶盖前横梁,可同时满足车身系统模态和结构强度的要求又不明显增加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侧翻边式汽车顶盖前横梁(1),包括顶盖前横梁(11)、第一翻边 (121)和第一挤胶槽(122),第一翻边(121)与顶盖前横梁(11)后侧一体成型光滑连接,第一挤胶槽位(122)于第一翻边(121)上,还包括第二翻边 (131)、第二挤胶槽(132)、第三翻边(141)、第三挤胶槽(142),第二翻边 (131)与顶盖前横梁(11)左侧一体成型连接,第二挤胶槽位(132)于第二翻边上;第三翻边(141)与顶盖前横梁(11)右侧一体成型连接,第三挤胶槽位(142)于第三翻边(141)上。顶盖前横梁截面为倒“几”字型;第二翻边(131)呈倒L型,与顶盖前横梁(11)左侧光滑连接;第三翻边(141)呈倒L型,与顶盖前横梁(11)右侧光滑连接;第二挤胶槽(132)位于第二翻边(131)内侧,平行于第二翻边(131)底边;第三挤胶槽(142)位于第三翻边(141)内侧,平行于第三翻边(141)底边。
相比于现有的技术方案
该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通常顶盖前横梁截面为倒“几”字形,两侧无侧翻边,本方案在两侧增加翻边且设置挤胶槽对顶盖进行支撑,改善顶盖外盖受力状态,可同时增加横梁截面积且不会对顶盖系统模态造成不良影响。
采用在两侧增加翻边且设置挤胶槽的方式对顶盖进行支撑,而不必在顶盖前横梁中部增加支架对顶盖进行支撑,可同时满足车身系统模态和结构强度的要求又不明显增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的带侧翻边式顶盖前横梁结构主视图。
图2是的带侧翻边式顶盖前横梁结构仰视图。
图3是的带侧翻边式顶盖前横梁结构俯视图。
图4是的带侧翻边式顶盖前横梁结构第二翻边局部图。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带侧翻边式汽车顶盖前横梁(1)、顶盖前横梁(11)、第一翻边(121)、第一挤胶槽(122)、第二翻边(131)、第二挤胶槽(132)、第三翻边(141)、第三挤胶槽(142)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柴(重庆)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潍柴(重庆)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45925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主动涡流控制的气动降噪汽车A柱装置
- 下一篇:一种前围整体式平移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