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主动伸缩散热的发动机悬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434340.3 | 申请日: | 2019-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8863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3 |
发明(设计)人: | 熊可嘉;潘毅;臧俊;薛超坦;张宏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 |
代理公司: | 31203 上海顺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顾兰芳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支架 悬置 本实用新型 发动机悬置 散热片 散热 伸缩 发动机支架 弹性元件 断面形状 缓冲橡胶 减振性能 使用寿命 固定的 面形状 片断 开口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主动伸缩散热的发动机悬置,包括车身支架和通过缓冲橡胶抵靠车身支架以实现固定的发动机支架,所述车身支架表面开有断面形状为梯形的槽I,所述槽I中嵌设有用于在槽I开口上主动伸缩的车身支架散热片,所述车身支架散热片断面形状为与槽I对应的梯形;所述车身支架散热片底部通过弹性元件与所述槽I的底部相连。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给发动机悬置提供一个恰当工作温度,充分发挥悬置的减振性能,延长悬置的使用寿命,避免悬置的性能因温度变化而下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汽车发动机的传热领域,具体是一种发动机悬置。
背景技术
现有发动机悬置一端与发动机相连,另一端与车身相连。悬置由发动机支架、车身支架和缓冲橡胶三部分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2所示,其中缓冲橡胶对工作温度要求非常苛刻。如果低于其工作温度范围,橡胶的性能会下降,从而失去减震功能。如果超出工作温度范围,会造成橡胶断裂、烧蚀等永久性损坏。
由于发动机本体的温度比较高,夏季往往可达90℃以上,使得悬置也必须能够承90℃以上的高温。在冬季,发动机舱内气流的温度可达-30℃以下,冷风吹扫悬置,使得悬置必须能够工作在-30℃以下。这样,就对发动机悬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增加了悬置的成本,降低了悬置的性能和寿命。一般在夏季为了降低悬置的温度,增加散热量,因此需要对悬置增设散热片。但是,这样又会造成悬置冬季温度过低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1520049385.0的专利公开了一种便于散热的三相异步电动机,截面呈梯形的散热片包括主散热片与辅助散热片,主散热片内开设有容置腔,辅助散热片滑移连接于容置腔中,辅助散热片的两端外向凸设有滑移块,滑移块与容置腔两侧的侧壁相抵接,容置腔底部与辅助散热片的底部之间设有温包,温包通过热胀冷缩推动辅助散热片在容置腔中的上升与下降,在主散热片中滑移连接的辅助散热片,利用温包受热膨胀的作用,在电动机温度逐步上升温包膨胀幅度越大,辅助散热片在温包的推动下逐步滑出主散热片中,辅助散热片的顶出增大了整个散热片的散热面积,加快电动机散热,在电动机慢慢冷却后温包也缓慢收缩辅助散热片缓慢缩进主散热片中,整个过程都实现自动调节散热。但这种结构第一并非应用于发动机悬置上,第二非常依靠温包的性能,且温包的设置不均,也容易产生伸出不均匀的现象。
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1420537278.8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动力总成悬置骨架结构,包括大头端、连接梁和小头端,所述大头端为圆筒形、连接于连接梁的一端,所述小头端也为圆筒形,连接于连接梁的另一端,大头端和小头端的轴线相互平行:还包括大散热片,所述大散热片与大头端一体成型地排列在大头端的整个外周上。大散热片能够吸收汽车动力总成悬置隔振过程中产生的部分热量以及排气歧管等部件传递部分热量,使汽车动力总成悬置骨架自身的温度得到降低,散热性较好。虽然同样应用于悬置领域,其固定的散热片缺少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无法为所要保护的缓冲橡胶提供最佳的工作温度。
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1720669606.3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自动调节散热的电子设备,包括:电路板,其上设有发热的电子元器件;导热外壳,用于容纳电路板;以及可伸缩气囊,位于电路板的一面与导热外壳之间。其中,可伸缩气囊膨胀使电路板的另一面移动抵靠至导热外壳上,可伸缩气囊收缩则电路板与导热外壳脱离。电路板远离可伸缩气囊的一面设置有散热片。可伸缩气囊与电路板直接接触。实现了达到一定温度下直接接触散热和空气散热的切换,避免较低温度下由于设备外壳温度过高影响用户体验。但这种结构第一并非应用于发动机悬置上,第二非常依靠可伸缩气囊的性能,且可伸缩气囊的设置不均,也容易产生伸出不均匀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发动机悬置散热对温度变化适应性低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4343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动力总成悬置装置
- 下一篇:一种抗扭拉杆及其安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