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绞线机进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431726.9 | 申请日: | 2019-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9583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3 |
发明(设计)人: | 彭德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星达铜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02 | 分类号: | H01B13/02;H01B13/00 |
代理公司: | 51217 成都睿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冯琬茹 |
地址: | 402760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铜线 分线板 本实用新型 冷却润滑液 储液箱 绞线机 喷淋头 加工设备 进线装置 摩擦发热 铜线表面 断裂的 光滑性 过线孔 进线口 铜绞线 滴落 固接 减小 空腔 伸入 模具 磨损 储存 穿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绞线机进线装置,其属于绞线机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用于机架以及设于机架上的分线板(2),分线板(2)上开设有若干过线孔(21)。所述分线板(2)上侧固接有用于储存冷却润滑液的储液箱(3),储液箱(3)下侧设有喷淋头(31);所述分线板(2)中部开设有空腔(22),所述喷淋头(31)伸入空腔(22)中并朝向穿过分线板(2)的铜线(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冷却润滑液滴落在铜线上,不仅能够对摩擦发热的铜线进行降温,降低了铜线发生断裂的风险,而且铜线带出冷却润滑液至进线口处,增加了铜线表面的光滑性,减小了铜线与模具的磨损,保护了加工设备,也提高了产出铜绞线的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绞线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绞线机进线装置。
背景技术
绞线机是一种能广泛应用于各类软/硬导体线的绞合机械设备,使多根单支导体线扭成一股,达到线材的工艺要求。绞线机按照绞线方式一般可以分为单绞机、对绞机、高速绞线机、退扭机、笼式绞线机、框工绞线机、管式绞线机及盘式绞线机等。绞线机的工作原理是,由铜线穿过绞线机上的绞弓,绞弓以圆周运动方式,使得各单根的铜线螺旋缠绕在一起。
在当多个铜线进入绞线机进行复合工序前,铜线会通过分线板的分隔后再汇聚到一起,以保证同一根铜绞线的各局部上的绞距相同;但是绝大多数铜线在通过分线板时,均抵接在分线板的过线孔孔缘上,与水平方向呈一定角度,并相互产生磨损,影响成品铜绞线的质量,同时对分线板的消耗也较大。再者,铜线由进线口进入绞线机时也是处于干拉的状态,铜线与进线口处的模具发生摩擦损伤,在长时间磨损下易引起部分铜线的断裂,直接导致铜绞线的使用性能降低,而严重时甚至导致整个铜绞线的断裂,产出残次品。
实用新型内容
(一)技术目的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绞线机进线装置,减轻铜线在进线过程中与分线板和模具的磨损,提高铜绞线的成品质量,保护加工设备。
(二)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绞线机进线装置,其包括用于机架以及设于机架上的分线板,分线板上开设有若干过线孔。所述分线板上侧固接有用于储存冷却润滑液的储液箱,储液箱下侧设有喷淋头;所述分线板中部开设有空腔,所述喷淋头伸入空腔中并朝向穿过分线板的铜线。
在进行铜绞线绞制复合时,多个铜线穿过分线板上的过线孔,避免在进入绞线机之前铜线发生交缠;在分线之后,再由进线口进入到绞线机中进行绞线(其间可以加入调节圈等结构,将离散状态的铜线聚拢为集合状态,再送入绞线机中)。经过前述进线处理,使得数量众多的铜线在进入绞线机前保持其单个之间的有效间距,避免在绞制前发生小幅度的缠绕,以保证在绞制时整个铜绞线的各绞点的绞距一直,进而达到提高铜绞线性能的目的。
在若干铜线进入到分线板的过线孔中时,储液箱中的冷却润滑液由喷淋头喷洒至分线板中的空腔中,冷却润滑液竖直滴落在铜线上,铜线与过线孔摩擦产热,冷却润滑液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避免因升温提高了铜线的断裂可能性;其次,冷却润滑液被铜线带出,增加了铜线表面的光滑程度,并在通过进线口时,缓冲铜线与模具的摩擦,起到润滑冷却的作用,便于滑动,减小铜线与模具的磨损,保护加工设备,也提高了产出铜绞线的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分线板底部设有用于排出残留于所述空腔中的冷却润滑液的排液口。
更进一步地,所述空腔底部设有便于汇集残留于所述空腔中的冷却润滑液的导流部,导流部周侧设为圆锥面;所述排液口位于导流部的中心处。
进一步地,所述分线板为分体式可拆卸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储液箱上设置有用于控制喷淋头启闭的喷淋开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星达铜业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星达铜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43172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