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静电除尘热交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0418547.1 | 申请日: | 2019-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3318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陈天威;李雪斌;何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森威尔智能环境(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21/00 | 分类号: | F28D21/00;B03C3/41;B03C3/47 |
代理公司: | 北京惠智天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81 | 代理人: | 刘莹莹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静电 除尘 热交换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静电除尘热交换器,所述静电除尘热交换器包括一个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一个第一端口、一个第二端口及一个连通所述第一端口及所述第二端口的除尘换热组件;所述除尘换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横向导通室内回风的通风通道,及至少一个纵向导通室外新风的静电除尘风道,所述通风风道与所述静电除尘风道相互叠层交叉,所述室内回风通过叠层交叉结构将热量传递给通过静电除尘风道的室外新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静电除尘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静电除尘技术已经广泛用于粉尘收集、空气净化等领域。空气热交换器能有效空气中的能量,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新风系统中。
目前的静电除尘热交换器均采用将静电除尘模块与热交换模块依次排列的方式设计,尚未有将静电除尘、热交换器有机整合为一个模块的产品出现。将静电除尘、热交换器有机整合为一体后,能有效降低组块的体积,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静电除尘热交换器。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如下:一种新型静电除尘热交换器,所述静电除尘热交换器包括一个壳体;
所述壳体包括一个第一端口、一个第二端口及一个连通所述第一端口及所述第二端口的除尘换热组件;
所述除尘换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横向导通室内回风的通风通道,及至少一个纵向导通室外新风的静电除尘风道,所述通风通道与所述静电除尘风道相互叠层交叉,所述室内回风通过叠层交叉结构将热量传递给通过静电除尘风道的室外新风。
进一步地,所述除尘换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负极集尘回风管、及至少一个正极集尘片;
所述负极集尘回风管与所述正极集尘片相互平行、并相互间隔交叉设置;
所述负极集尘回风管的两端连通所述第一端口及所述第二端口;
所述负极集尘回风管内部贯通、并界定所述通风通道;
所述负极集尘回风管与所述正极集尘片之间界定形成纵向通风所述静电除尘风道。
进一步地,与所述负极集尘回风管及所述正极集尘片平行的方向一侧上设置有所述负极集尘回风管及所述正极集尘片平行的若干个电离丝;
在所述电离丝相反于所述负极就很回风管及所述正极集尘片的一侧设置有一个电离栅格板。
进一步地,所述除尘换热组件包括一个第一隔板及一个第二隔板;
所述第一隔板及所述第二隔板相互平行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隔板及所述第二隔板上均开设有相互对应的、并与所述负极集尘回风管数量一致的条状贯穿通孔,所述负极集尘回风管的两端分别插接在第一隔板及所述第二隔板上的条状贯穿通孔;
所述第一隔板相反于负极集尘回风管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二隔板相反于负极集尘回风管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端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除尘换热组件还包括正极集尘片联通部件及所述负极集尘回风管联通部件;
在所述负极集尘回风管上设置有若干个负极集尘回风管固定孔及负极集尘回风管贯通孔;
在所述正极集尘片上设置有若干个正极集尘片固定孔及正极集尘片贯通孔;
所述负极集尘回风管固定孔与所述正极集尘片贯通孔相互对应;
所述负极集尘回风管贯通孔与所述正极集尘片固定孔相互对应;
所述正极集尘片联通部件依次贯通任意相连的负极集尘回风贯通孔及正极集尘片固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森威尔智能环境(深圳)有限公司,未经云森威尔智能环境(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4185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级复合调谐阻尼器
- 下一篇:一种具有隐形凹槽的刀头及其组成的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