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防止腋下烧伤黏连的器具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84237.2 | 申请日: | 2019-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2841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肖黎;陆彦顼;张文静;易艳斌;吴英;何琼;梁晴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5/00 | 分类号: | A61F5/00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008 | 代理人: | 徐好 |
地址: | 410008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防止 腋下 烧伤 器具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防止腋下烧伤黏连的器具,包括用于定位上肢的第一可塑夹板和用于定位躯干的第二可塑夹板,所述第一可塑夹板和所述第二可塑夹板相连且夹角呈锐角,所述第一可塑夹板和所述第二可塑夹板均配设有固定带。本实用新型具有构简单、轻便、有助于患者增强治疗效果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防止腋下烧伤黏连的器具。
背景技术
大面积烧伤以后由于腋下黏连,将很大程度上影响躯体外观及其功能,也会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可一定程度缓解黏连,但是由于每次功能训练的时间有限,无法让患者自身保持已达到的角度,会影响功能训练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轻便、有助于患者增强治疗效果的用于防止腋下烧伤黏连的器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防止腋下烧伤黏连的器具,包括用于定位上肢的第一可塑夹板和用于定位躯干的第二可塑夹板,所述第一可塑夹板和所述第二可塑夹板相连且夹角呈锐角,所述第一可塑夹板和所述第二可塑夹板均配设有固定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可塑夹板和所述第二可塑夹板均为弧形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可塑夹板的直径由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变小,且靠近所述第二可塑夹板的一端直径较大;所述第二可塑夹板的直径由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变小,且靠近所述第一可塑夹板的一端直径较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可塑夹板和第二可塑夹板均包括相匹配的凸字型分板和凹字型分板,所述凸字型分板和所述凹字型分板铰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可塑夹板和第二可塑夹板上开设有多个透气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带两端通过魔术贴或连接扣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用于防止腋下烧伤黏连的器具,设置有呈锐角布置的第一可塑夹板和第二可塑夹板,两块可塑夹板分别配设固定带,器具整体轻便、便携;两块可塑夹板一方面可以直接将腋下黏连部位隔开达到防黏连目的,另一方面可以辅助患者保持锻炼后已经达到的角度,增强功能锻炼的治疗效果,也有助于防止黏连,固定带可绕过患者上肢或躯干后将对应的可塑夹板固定;进一步地,可塑夹板采用弧形板,相比常见平板结构,一方面可确保可塑夹板与患者上肢、躯干更好地贴合、固定,不易发生移位;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包覆住需要隔开的部位,增加隔开的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防止腋下烧伤黏连的器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凹字型分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1、第一可塑夹板;11、凸字型分板;12、凹字型分板;2、固定带;3、第二可塑夹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于防止腋下烧伤黏连的器具,包括用于定位上肢的第一可塑夹板1和用于定位躯干的第二可塑夹板3,第一可塑夹板1和第二可塑夹板3相连且夹角呈锐角,第一可塑夹板1和第二可塑夹板3均配设有固定带2。其中,固定带2两端可通过魔术贴或连接扣相连,从而实现第一可塑夹板1、第二可塑夹板3的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未经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842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