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压预充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326662.6 | 申请日: | 2019-03-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0741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31 |
| 发明(设计)人: | 徐冲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 代理公司: | 44202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郝传鑫;贾允 |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预充 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 驱动电路 预充装置 开关管 电阻 高压电源正极 继电器串联 高压电源 开关损耗 依次串联 制造成本 接触器 粘连 拉弧 烧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压预充装置,所述高压预充装置包括预充继电器、开关管、预充电阻和高压电源;所述预充继电器、所述开关管与所述预充电阻依次串联形成驱动电路,所述高压电源正极与所述驱动电路中的所述预充继电器串联。采用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减少预充回路的体积,降低制造成本,而且还可以减少开关损耗,控制预充时间,有效避免了接触器的粘连、烧毁和产生拉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压预充装置。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随着国家政策倾向和环保要求应运而生,并且日渐普及,现如今,市场上大多数的新能源汽车中均集成高压用电设备,例如,电机控制器、BMS电池管理系统、充电机、空调压缩机、PTC加热器等。因为在高压用电设备中,闭合主接触器的瞬间,所涉用电设备输入端电容的电压值远远低于动力电池的电压,并且由于接触器的接触电阻比较小,一般为mΩ级别,将会产生非常大的电流,进而将会造成接触器的粘连、烧毁或者产生拉弧。虽然市场可以购买到带有灭弧装置的接触器,但是价格十分的昂贵,将会增加汽车制造的成本。为了保护高压电池和高压用电设备安全,减少新能源汽车的制造成本,采用在高压用电设备中设置高压预充装置的方式,在限制预充时的充电电流的同时,使得电压以一定的速率上升,在达到80%或90%动力电池电压时,再闭合主接触器,即可有效避免主接触器烧毁粘连,同时还可以避免产生电弧,保证了高压用电设备和驾驶车辆的安全。
传统的预充电路属于一种硬开关,主要包括主正接触器S1、主负接触器S2、预充继电器S3、预充电阻R1、膜电容C1和高压电池组。高压预充回路并联在主正接触器S1或者主负接触器S2的两端,当需要高压时,闭合主负接触器S2和预充继电器S3,由于预充电阻R1的限流作用,膜电容C1的电压以一定的斜率增大,直到达到与高压电池组的电压接近时,再闭合主正接触器S1,断开预充继电器S3,使得电压完全加在膜电容C1两端,完成预充过程。回路中的预充继电器S3选用的是专业的高压继电器,预充电阻R1采用的是几十欧姆的电阻,这些元件不仅增大了回路体积,增加了成本,而且还为安装和维护带来了不便。并且,传统的预充回路在预充继电器S3闭合瞬间会产生一定的功耗,极大地减少了高压电池组的续航里程和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传统的预充电路体积较大、成本较高,并且无法控制预充时间,容易造成接触器粘连、烧毁和产生拉弧,对高压用电设备的使用的具有安全威胁。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压预充装置,所述高压预充装置包括预充继电器、开关管、预充电阻和高压电源;所述预充继电器、所述开关管与所述预充电阻依次串联形成驱动电路,所述高压电源正极与所述驱动电路中的所述预充继电器串联。
进一步的,所述开关管为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进一步的,所述开关管包括门极、集电极和发射极;所述集电极与所述预充继电器串联,所述发射极与所述预充电阻串联。
进一步的,所述高压预充装置还包括主正接触器和主负接触器;所述主正接触器一端与所述高压电源正极串联,所述主负接触器一端与所述高压电源负极串联。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电路并联在所述主正接触器或者所述主负接触器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高压预充装置还包括高压用电设备;所述高压用电设备一端与所述主正接触器一端串联,所述高压用电设备另一端与所述主负接触器一端电性串联。
进一步的,所述高压用电设备为膜电容。
进一步的,所述预充继电器为电磁继电器,所述预充继电器为普通高压继电器或工业继电器。
进一步的,所述预充电阻大小为4-20Ω,所述预充电阻为普通小体积金属或水泥功率电阻。
进一步的,所述高压电源为200V及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266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