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加压浸渍阻燃剂式胶合竹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20564.1 | 申请日: | 2019-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7885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陈忠范;崔兆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东垚环保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7K3/08 | 分类号: | B27K3/08;B27K5/04;B27K9/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禹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72 | 代理人: | 宋华 |
地址: | 211151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压 浸渍 阻燃 胶合 构件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竹构件应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加压浸渍阻燃剂式胶合竹构件,包括第一胶合竹层板、第二胶合竹层板,及设置在第一胶合竹层板、第二胶合竹层板之间的若干层胶合竹层板,所述第一胶合竹层板、若干层胶合竹层板、第二胶合竹层板分别若干条竹条胶粘剂叠合热压制得,其中,竹条的宽度为20mm,厚度为7mm。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加压浸渍阻燃剂式胶合竹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具有抗火性能优越、设计简单合理、抗压强度突出,可显著提高胶合竹构件的物理性能及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竹构件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压浸渍阻燃剂式胶合竹构件。
背景技术
我国竹林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中部、南部地区分布广泛。与传统的建筑木材相比,竹材的生长周期更短,3-6 年即可成熟。原竹经过工业化和规格化生产,将竹子的各种单元形式组合成能够满足工程用途的材料,可有效解决几何尺寸和力学性能变异较大的缺点,成为各项性能更为优越的工程竹材料。胶合竹相较于其他工艺,其密度较小,有利于减轻自重;含胶量小,对环境的污染更少;保持了竹材原有的外观,在审美方面更具优势,因而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胶合竹作为一种由大量竹条压制胶合而成的可燃性材料,火灾下破坏模式不同于普通的木材和工程竹材,突出的表现为:火灾下胶粘剂强度下降会导致竹条分层炭化脱落且径向、切向差异明显,使得胶合竹作为梁、柱时受力机制和破坏机理差异显著,因此有必要通过技术措施保证胶合竹作为承重构件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能,保证建筑物安全可靠。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胶合竹材料抗火性能差,火灾下不同受火面炭化脱落不一致,导致构件受力机制和破坏机理分析复杂等缺陷,提供一种加压浸渍阻燃剂式胶合竹构件,显著提高胶合竹构件的物理性能及使用寿命。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加压浸渍阻燃剂式胶合竹构件,包括第一胶合竹层板、第二胶合竹层板,及设置在第一胶合竹层板、第二胶合竹层板之间的若干层胶合竹层板,所述第一胶合竹层板、若干层胶合竹层板、第二胶合竹层板分别若干条竹条胶粘剂叠合热压制得,其中,竹条的宽度为20mm,厚度为7mm。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若干条竹条胶粘剂叠合热压的温度为100-120℃,热压时间为10min,施加压力为10-15MPa。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加压浸渍阻燃剂式胶合竹构件可作为建筑物的梁或柱。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若干条竹条胶粘剂叠合热压后采用干燥窑窑干,干燥温度为70-9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加压浸渍阻燃剂式胶合竹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具有抗火性能优越、设计简单合理、抗压强度突出,可显著提高胶合竹构件的物理性能及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加压浸渍阻燃剂式胶合竹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序号如下:1-第一胶合竹层板、2-胶合竹层板、3-第二胶合竹层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的一种加压浸渍阻燃剂式胶合竹构件,包括第一胶合竹层板1、第二胶合竹层板3,及设置在第一胶合竹层板1、第二胶合竹层板3之间的若干层胶合竹层板2,所述第一胶合竹层板1、若干层胶合竹层板2、第二胶合竹层板3分别若干条竹条胶粘剂叠合热压制得,其中,竹条的宽度为20mm,厚度为7mm。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若干条竹条胶粘剂叠合热压的温度为100-120℃,热压时间为10min,施加压力为10-15MPa;所述加压浸渍阻燃剂式胶合竹构件可作为建筑物的梁或柱;所述若干条竹条胶粘剂叠合热压后采用干燥窑窑干,干燥温度为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东垚环保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南京东垚环保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205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