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四淡两浓直线阵列火孔芯的燃烧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19773.4 | 申请日: | 2019-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443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6 |
发明(设计)人: | 任文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金巨源热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4/00 | 分类号: | F23D14/00;F23D14/58;F23D14/46 |
代理公司: | 31215 上海蓝迪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徐筱梅<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2015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孔 芯组件 本实用新型 燃烧器本体 直线阵列 燃烧器 燃烧 氮氧化物 火焰燃烧 燃烧负荷 燃烧振动 保焰板 淡火焰 排放量 热反应 四槽 燥音 匹配 拓展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四淡两浓直线阵列火孔芯的燃烧器,包括保焰板、燃烧器本体及淡火孔芯组件;本实用新型燃烧器本体的中部设置了五壁四槽的火孔芯组件,即中心的四排淡火孔芯,在火孔芯组件两侧各设置一排浓火孔芯,最终组成具有四淡两浓的直线阵列火孔芯,四排淡火孔芯的设置有效拓展了淡火孔芯的燃烧面积,改变了淡火孔芯与浓火孔芯的面积匹配,降低了淡火孔芯火焰燃烧的高度、降低了淡火焰的温度,具有燃烧负荷小、燃烧振动轻、燃烧燥音低且明显减少了燃烧器的热反应过程中Nox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燃烧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具有四淡两浓直线阵列火孔芯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氮氧化物NOx包括NO、NO2,N2O、N2O3,N2O4、N2O5等,烟气中的NOx主要是NO和NO2。NO的毒性很大,它极易与血液中的血色素Hb结合,造成血液缺氧而引起中枢神经麻痹,NO与血红蛋白的亲合能力约为CO的数百倍至千倍。NOx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已广为人知。
在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氮的氧化物主要为NO和NO2,通常把这两种氮的氧化物通称为氮氧化物NOx。大量实验结果表明,燃烧装置排放的氮氧化物主要为NO,平均约占95%,而NO2仅占5%左右。一般燃料燃烧所生成的NO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燃烧所用的助燃空气中氮的氧化;二是燃料中所含氮化物在燃烧过程中热分解后的再氧化,前者是NO的主要来源,我们将此类NO称为“热反应NO”, 后者称之为“燃料NO”,另外还有为数不多的“瞬发NO”。
大多数燃气装置中, NOx是由燃气在燃烧器的燃烧过程产生的,而燃烧方法和燃烧条件对NOx的生成有较大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改进燃烧技术来降低Nox的生成,现有技术运用的具体方法为:分级燃烧法、再燃烧法、低氧燃烧、浓淡偏差燃烧法和烟气再循环等。燃烧器是燃气设备整机中的重要部件,它担负着燃料稳定燃烧和燃料尽可能完全燃烧的全过程,为此,要抑制NOx的生成量就必须从燃烧器的结构入手。
现有技术的燃烧器存在浓火孔芯与淡火孔芯的构成不合理,存在淡火孔芯与浓火孔芯的燃烧面积不匹配的问题。依据低NOx燃烧原理及实验所知,燃气中的NOx来源主要是来自热反应NOx,为了降低燃气中的NOx排放量,应尽可能降低淡火孔芯的火焰高度从而降低淡火焰的温度,以减少热反应过程中Nox的排放量。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改变淡火孔芯与浓火孔芯的燃烧面积的匹配,增加淡火孔芯的面积是降低淡火孔芯的火焰高度、降低淡火焰的温度以及减少热反应过程中Nox的排放量的有效途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具有四淡两浓直线阵列火孔的燃烧器,本实用新型燃烧器本体的中部设置了五壁四槽的火孔芯组件,即中心的四排淡火孔芯,在火孔芯组件两侧各设置一排浓火孔芯,最终组成具有四淡两浓的直线阵列火孔芯,四排淡火孔芯的设置有效拓展了淡火孔芯的燃烧面积,改变了淡火孔芯与浓火孔芯的面积匹配,降低了淡火孔芯火焰燃烧的高度、降低了淡火焰的温度,具有燃烧负荷小、燃烧振动轻、燃烧燥音低且明显减少了燃烧器的热反应过程中Nox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四淡两浓直线阵列火孔芯的燃烧器,其特点包括保焰板、燃烧器本体及淡火孔芯组件;
所述保焰板由板材冲压的两个半腔体扣合而成,其腔体下部设有浓燃气通道、中部设有浓燃气腔室及顶部设有浓火孔芯外壁;
所述燃烧器本体由板材冲压两个半腔体扣合而成,其腔体下部设有淡燃气通道、中部设有淡燃气腔室及顶部设有浓火孔芯内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金巨源热能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金巨源热能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1977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