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燃机烟气余热锅炉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04035.2 | 申请日: | 2019-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8880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刘祥斌;林仟国;陈长景;程立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东九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1/18 | 分类号: | F22B1/1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彭英 |
地址: | 22400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燃机 烟气 余热 锅炉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燃机烟气余热锅炉,包括烟道,所述烟道呈U形设置;U形烟道包括管箱a、管箱b以及将管箱a下端、管箱b下端连通的弧形过渡段;管箱a的顶端设有矩形烟气输入口,管箱b的顶端设有圆形烟气排放口;U形烟道内,按照烟气流向,管箱a内仅设有蒸发器a,管箱b内顺序设置蒸发器b、软水加热器及软水预热器;所述U形烟道上方一侧的构架上设有汽包;所述汽包通过管道分别与蒸发器a、蒸发器b、软水加热器连接,所述蒸发器a、蒸发器b均通过上升管、下降管与汽包构建汽水自然循环回路。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内燃机烟气热能浪费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余热锅炉,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内燃机烟气余热锅炉。
背景技术
内燃机运行时,燃料(气或油)进入内燃机,在混合器中与空气混合,通过烟气涡轮增压器增压、冷却器冷却后进入气缸,经火花塞高压点火,燃烧膨胀,推动活塞做功,带动曲轴转动,向外输出功率。
内燃机的排烟温度为350~450℃,约占内燃机可利用余热总量的50%~60%,烟气中尚含有不少热能,若不加以回收利用直接排入大气,在降低内燃机组运行效率的同时又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开发出适应上述内燃机烟气热能回收需求的余热锅炉,对于内燃机运营行业来说势在必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燃机烟气余热锅炉,所述内燃机烟气余热锅炉解决了内燃机运营行业烟气热能浪费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将采取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内燃机烟气余热锅炉,包括烟道,所述烟道呈U形设置;U形烟道包括管箱a、管箱b以及将管箱a下端、管箱b下端连通的弧形过渡段;
管箱a的顶端设有矩形烟气输入口,管箱b的顶端设有圆形烟气排放口;
U形烟道内,按照烟气流向,管箱a内仅设有蒸发器a,管箱b内顺序设置蒸发器b、软水加热器及软水预热器;
所述U形烟道上方一侧的构架上设有汽包;所述汽包通过管道分别与蒸发器a、蒸发器b、软水加热器连接,所述蒸发器a、蒸发器b均通过上升管、下降管与汽包构建汽水自然循环回路。
进一步地,所述蒸发器a的管束为两组,而蒸发器b的管束为一组。
进一步地,所述蒸发器a管束、蒸发器b管束、软水加热器管束及软水预热器管束均为螺旋翅片管,所述螺旋翅片管由钢管及焊固于钢管外表面的螺旋状钢片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蒸发器a管束、蒸发器b管束、软水加热器管束及软水预热器管束均为横向水平或倾斜设置,纵向顺列或错列设置。
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燃机烟气余热锅炉,通过开启设在内燃机排烟管道上的旁通阀门将内燃机排出的烟气引出,经U形烟道一侧顶端的矩形烟气输入口进入内燃机烟气余热锅炉,所述烟气顺序流经蒸发器、软水加热器及软水预热器,烟气通过内燃机烟气余热锅炉充分热交换降温后,通过U形烟道另一侧顶端的圆形烟气排放口放空;内燃机烟气余热锅炉给水经软水加热器加热后进入汽包,蒸发器所产生的汽水混合物通过上升管、下降管与汽包构成汽水循环回路,汽包内产生饱和蒸汽,送往蒸汽管网;来自软水管网较低温度的软水,经软水预热器与烟气热交换,加热形成较高温度的软水,返送回软水管网。
本实用新型采用矩形烟气输入口、圆形输排放口是基于烟气的流量、温度来考虑的。对于大流量的高温烟气涌入烟道来说,可以得到更均匀的烟气流量。
本实用新型用于回收内燃机烟气热量,通过内燃机烟气余热锅的设置实现副产蒸汽与热水,降低了内燃机运营行业的运营成本。本实用新型的内燃机烟气余热锅用于回收内燃机烟气热量,在高效回收烟气热量的同时实现了对环境的长效保护。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东九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东九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0403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油烟在线监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回转窑轻烧镁粉余热利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