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背负式智能水下人体推进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302389.3 | 申请日: | 2019-03-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957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 发明(设计)人: | 谢绍英;王明勋;李欢;胡悦;林茵茵;周杰;蒋团冬;翟开顺;罗世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 主分类号: | B63C11/02 | 分类号: | B63C11/02 |
| 代理公司: | 42238 武汉知产时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方琳 |
| 地址: | 43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主体外壳 本实用新型 人体推进器 安全气囊 控制手柄 内部空腔 推进装置 推进器 背带 供氧 潜水 应急 可靠性能 控制线路 内部设置 前端外壳 体力消耗 摄像头 智能 照明灯 背负式 智能化 操控 浮力 可控 省力 氧气 双手 灵活 安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背负式智能水下人体推进器,包括:主体外壳,内部设置有空腔;推进装置,设置于主体外壳内部空腔的两侧;背带,连接于主体外壳的下方,通过背带绑缚于人体上;安全气囊和应急供氧包,分别设置于主体外壳的内部空腔、且位于推进装置的外侧,分别通过安全气囊和应急供氧包为人体提供浮力和氧气;照明灯和摄像头,分别设置于主体外壳的前端外壳上;控制手柄,与主体外壳通过控制线路连接,通过控制手柄控制人体推进器。本实用新型可解放双手、智能可控且功能丰富、操控灵活、轻巧省力、安全可靠、设计合理,大幅降低了潜水难度,增加了推进器的多种功能,实现推进器的智能化,减少潜水体力消耗,提高了安全和可靠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潜水推进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负式智能水下人体推进器。
背景技术
水下推进器作为一种新兴的为潜水者提供辅助推动力的工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潜水方式,提高了人们在水中的活动范围和速度。现有水下推进器主要是由电池作为动力源,通过驱动电机带动螺旋桨,从而产生推力,协助人体进行水下运动。
当前,手持类的推进器较多,绑缚类型的各有差异,如将推进器绑缚于脚掌、脚跟、小腿、大腿、胸腹部、背部、腰部、手臂等处。例如,公告号为CN206900616U的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下推进器,其包括中间电池舱、与电池连接的电机和安装在电机输出轴上的螺旋桨构成,操作时,潜水员抓握推进器连接杆上的扶手,通过按压扶手上的开关实现左右两个推进器的动力启停。这些推进器虽各有特色但多有不足,如未解放双手、功能单一、操控不便、动力不稳定且不灵活、过于笨重且耗体力、缺乏安全保护、设计不合理等。具体如下:
1、未解放双手:手持式推进器在水下操作时,必须用手把持,双手受到限制,潜水活动不够自由,不能推进和作业兼顾;2、功能单一:仅起到水下动力推进作用,无探测、摄影、灯光、导航定位、信号传输、硬件互联等功能,适用场景单一,无法大范围应用;3、操控不便:由于只有向前推进功能,机动性不足而无法灵活转向;绑缚式采用蓝牙手环连接时难以保证水下控制的稳定性,一旦连接不成功将给潜水员带来危险;4、动力不稳定且不灵活:难保持平衡(缺少智能悬停控制系统或浮力调节仓,不能自由调节浮力,无法应用于需要水下悬停的场景)、动力方向不可控(绑缚四肢时由于动作较多动力方向易受影响,极不平衡)、动力输出不稳定(无高效的动力输出处理器)、动力不可无极变速(仅有开关或仅有一二档,无智能输出控制系统)、动力不足(速度低,基本1.5m/s以下)、续航时间短(多少于1小时);5、过于笨重且耗体力:一般相当于人体积的一半,且重量大,不便于携带,加上需要手持、不可悬停的缺点,使得潜水时同样需要消耗较大体力;6、缺乏安全保护:无安全气囊、雷达避让系统、快速解绑等功能,遇紧急情况时无法及时脱离危险;7、设计不合理:绑缚方式不舒适:绑缚式多缺乏人体工学设计,舒适度难以保证;设计结构不集成:电池和电机分散绑缚于不同部位,容易给水下活动带来麻烦;设计非流线型:推进器未考虑流体力学,水流出入口其方向或喷射效率不合理,且不够美观;结构不便于加工制造:有的采用磁力耦合或采用曲轴连杆机构实现动力传输时增加了机械结构的设计复杂度,不合理。
因此,确有必要设计一款人体推进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负式智能水下人体推进器,具有解放双手、智能可控且功能丰富、操控灵活、轻巧省力、安全可靠、设计合理的优点,大幅降低了潜水难度,增加了推进器的多种功能,实现了推进器的智能化,减少潜水体力消耗,提高了推进装置的安全和可靠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023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渠道和渡槽落水自救装置
- 下一篇:一种便携式潜水呼吸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