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径向列管式吸附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92774.4 | 申请日: | 2019-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098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李子宜;刘应书;游洋;杨雄;彭兆丰;邢奕;刘文海;田京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04 | 分类号: | B01D53/04 |
代理公司: | 11401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皋吉甫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间壳层 内壁 粉末收集 吸附器 外壁 流体流道 中心流道 外流道 连通 换热介质管道 列管式吸附器 本实用新型 吸附器外壳 间接加热 再生方式 真空解吸 不连通 槽形成 吸附管 吸附剂 吸附 下端 穿过 再生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吸附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径向列管式吸附器。所述吸附器包括:中间壳层,所述中间壳层包括内壁、外壁、若干穿过所述内壁和外壁的吸附管和设置在所述中间壳层两端并与所述中间壳层连通的若干个换热介质管道;与所述内壁下端连接的粉末收集槽;所述内壁和粉末收集槽形成的空间作为中心流道;所述外壁、粉末收集槽和吸附器外壳形成的空间作为外流道;所述外流道、中心流道和吸附管管内连通,形成流体流道;所述中间壳层与所述流体流道不连通。所述吸附器可实现吸附剂的再生,再生方式是间接加热和真空解吸相结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吸附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实现吸附剂吸附后间接加热和真空解吸相结合再生的径向列管式吸附器。
背景技术
以吸附法为基础的固定床吸附器在气体分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吸附过程中,混合组分经过吸附剂床层,轻组分气体不被或少被吸附而较早穿透固定床层,重组分气体被主要吸附直至吸附剂饱和,吸附剂再生过程中可回收重组分气体,从而实现轻、重组分气体的分离。基于上述过程,诸多工业尾气中含有较高资源化价值的气体均可通过回收再生过程中的解吸气而实现富集提浓,如钢铁炉窑烟气中的大量SO2与NOX气体、化工厂废气中的有机气体等。
加热与抽真空是吸附剂再生的常见手段。对于加热再生,常采用直接加热方式,即将高温氮气或水蒸气通入吸附器对吸附剂床层进行加热,但这种方式会稀释解吸气而不利于对其富集回收,此外还存在水溶性有机废气溶于水蒸汽凝液而形成有机废水、需新增处理净化设备等问题。对于抽真空再生,通过真空泵对吸附器床层密闭空间抽气形成负压,可实现吸附剂快速解吸,且没有杂质气体引入,可直接对解吸气富集提纯;但该法对极性气体分子的解吸力度不够,使吸附剂不能充分再生,这时往往需要对吸附剂进行一定程度加热以辅助再生,但直接加热又会带来真空度降低与解吸气稀释等问题。
以上问题均说明了吸附剂再生阶段,间接加热方式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其不仅可杜绝引入杂质气体,还能将加热与抽真空两种再生方法结合,实现吸附剂再生时长的缩短、再生能耗的降低以及解吸气的富集提浓。
列管式固定床吸附器通过多根吸附管并联,在管内填装有固定床吸附剂进行气体吸附分离。吸附剂再生时,热介质通入吸附器,流过吸附管对其进行间接加热;加热结束后,通入冷介质对吸附管进行间接冷却,全程换热介质与吸附管内空间隔绝。为了保证换热效率,列管式固定床吸附器需要较大的换热面积,因此对于传统轴向流布置的吸附器而言,列管式固定床吸附器较普通固定床吸附器的需要更大的占地面积。列管换热的均匀性关系到吸附剂解吸效果,这很大程度取决于间接换热过程中换热介质分布均匀度,因此如何保证管间充分均匀换热,是列管式固定床吸附器的关键技术问题。此外,如需与抽真空再生方式结合,间接加热过程中还需保证吸附管外换热空间与吸附管内床层空间的隔绝,避免在长期温度和/或压力交变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吸附器材质变形、密闭性失效等问题。
总而言之,现有的列管式固定床吸附器主要以轴向吸附器为主,存在如下缺点:
(1)水平换热面积大、占地面积大;
(2)存在换热不均匀的问题;
(3)与抽真空再生方式结合时,存在吸附器材质变形、列管密闭性失效等问题;
(4)与抽真空再生方式结合时,与吸附管内床层相通的非床层空间内的原料气体会被同时抽出,不利于解吸气的富集提浓。
综上,针对以上缺点,需要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径向列管式吸附器;所述吸附器中将吸附管设置为与中间壳层横截面呈一不为0的角,当所述吸附器为立式筒体结构时,其可充分利用高度空间减少占地面积、增强换热效率与均匀度、提升与抽真空再生方式的操作匹配性。所述吸附器可实现吸附剂的再生,再生方式是间接加热和真空解吸相结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9277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铸造废气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高阻隔膜生产过程中废气吸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