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密封组件、动密封装置及增压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291029.8 | 申请日: | 2019-03-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871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 发明(设计)人: | 姚文明;何昌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F16J15/3204 | 分类号: | F16J15/3204;F16J15/328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怡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3 | 代理人: | 李艳丽 |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圈 密封组件 第一端 动密封装置 增压器 本实用新型 密封唇部 密封面相 配合面 密封 动密封面 静密封面 密封性能 超高压 端密封 密封面 缺口部 保压 贴合 外弯 延伸 配合 应用 | ||
本实用新型提供密封组件、动密封装置及增压器。所述密封组件包括第一密封圈及与所述第一密封圈相配合的第二密封圈,其中,第一密封圈包括第一配合面,第二密封圈包括第一端密封面、与所述第一端密封面相对的第二端密封面、与所述第一端密封面相连的且与所述第一配合面贴合的缺口部、自所述第一端密封面向外弯折延伸的密封唇部、与所述密封唇部相连的动密封面及静密封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密封组件和动密封装置应用广泛,特别适用于实现超高压的增压器的密封,具有保压效果,还能提高密封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封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密封组件、具有该密封组件的动密封装置及具有该动密封装置的增压器。
背景技术
高压密封形式一般可分为三大类:(1)强制密封,一般用于静密封;(2)半自紧密封,这种结构由于自紧密封的不断发展而被取代;(3)自紧密封,如“O”型圈密封、“B”型环密封、三角垫密封、组合密封等。
现有的密封结构,如活塞密封结构,通常密封气体的压力不超过200MPa。同时,密封结构较为复杂,维护性较差,制造成本高。
另外,在国内市场超高压容器的加压介质通常为液压油、水、乙二醇等,而以惰性气体氩气为传压介质、200MPa及以上的超高压容器并不多见。针对超高压容器,在现有技术中(具体参见图1),密封结构使用橡胶圈20’和三角圈6’组合密封的方式,该密封结构还包括压环7’,这种密封方式在静密封状态时的密封性能良好,但是在动密封状态下会存在如下问题:动密封情况下密封件极易损坏,造成密封失效;金属三角圈6’在动密封过程中,会产生金属碎屑,碎屑会使压力容器腔和运动配件的密封面划伤,导致无法使用;压力容器腔和运动配件的尺寸配合要求较高,同样经济成本也较高。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动密封组件。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包括第一密封圈及与所述第一密封圈相配合的第二密封圈,其中,所述第一密封圈包括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二密封圈包括第一端密封面、与所述第一端密封面相对的第二端密封面、与所述第一端密封面相连的且与所述第一配合面贴合的缺口部、自所述第一端密封面向外弯折延伸的密封唇部、与所述密封唇部相连的动密封面及静密封面。
优选地,所述密封唇部包括至少一个弯折部,所述弯折部比所述动密封面更远离所述静密封面。
优选地,所述弯折部为可伸缩的弹性部。
优选地,所述弯折部包括第一表面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连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具有第一斜率,所述第二表面具有小于所述第一斜率的斜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二倾斜角度。
优选地,所述缺口部为自所述第一端密封面向所述第二端密封面凹陷的凹部,所述第一配合面为圆弧面,所述第一配合面完全贴合于所述凹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圈为橡胶圈;和/或所述第二密封圈为聚氨酯圈。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密封面和所述第二端密封面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平面;和/或所述动密封面和所述静密封面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平面。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密封组件的动密封装置,所述动密封装置包括位于所述密封组件上方的导向套、套接于所述密封组件的挡圈,其中,所述第一密封圈抵接于所述导向套;所述第一端密封面抵接于所述导向套;所述导向套在其外壁面上均匀设有多个第一贯通孔;所述挡圈在其外壁面上均匀设有多个第二贯通孔。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动密封装置的增压器,所述增压器包括具有内壁面的压力容器、与内壁面配合的移动杆件、套接于移动杆件的所述动密封装置和法兰盘,其中,所述内壁面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用于收容所述动密封装置;所述移动杆件与所述密封唇部和所述动密封面形成动密封;所述挡圈的一端抵接于所述法兰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未经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910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