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玻片和包埋盒共用的激光打号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261414.8 | 申请日: | 2019-03-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0105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 发明(设计)人: | 卢佳斌;刘洁曦;梁建中;黄马燕;阳霞;云径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41J3/407 | 分类号: | B41J3/407;B41J2/47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专理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93 | 代理人: | 谭昉 | 
| 地址: | 51003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包埋 共用 激光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玻片和包埋盒共用的激光打号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中部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中部设有隔板,所述空腔的左右两侧设有对称分布的传松结构,所述传松结构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转轴,其中一个转轴上设有主动轮,另一个转轴上设有从动轮,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通过传送带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通过同时实现对玻片和包埋盒的打号处理,从而有效避免了医院需要购买两种昂贵设备所带来的麻烦,有效的降低了医院购买医疗器材所需要的预算,便于产品的推广,同时采用激光打印还具备保存长久不掉色,字迹清晰,兼容计算机,条形码扫描仪和局域网接入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玻片和包埋盒共用的激光打号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医疗检测上,常需要从病患身上取出活体组织置于包埋盒中进行脱水、包埋等处理,处理时一批包埋盒一起放入脱水机,因此必须对每一个包埋盒进行标记,以免发生混淆,包埋盒的标记是采用的包埋盒打号机,全自动的包埋盒打号机是在打号机中预先存放若干包埋盒,自动送料,打印好后自动送出,这就要求可靠性很高的送料装置,同时在医疗检测中,载玻片是检测样本的载体,一般为玻璃片或石英片。制作样本时,将病人的组织细胞切片放在载玻片上,再利用盖玻片盖置在上面,然后即可对玻片上的样本进行检测,这样的结构简单,成本低,体积小,因此在医疗检测中得到广泛使用。一般的,需要在玻片上写上病人的相关信息或贴上标签纸,但当病人数量比较多时,人工书写或贴标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效率极低,且容易出错,同时由于两种打号机的价格均比较昂贵,因此难以同时推广到中小型医院中去。
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玻片和包埋盒共用的激光打号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玻片和包埋盒共用的激光打号装置,可以通过同时实现对玻片和包埋盒的打号处理,从而有效避免了医院需要购买两种昂贵设备所带来的麻烦,有效的降低了医院购买医疗器材所需要的预算,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玻片和包埋盒共用的激光打号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中部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中部设有隔板,所述空腔的左右两侧设有对称分布的传松结构,所述传松结构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转轴,其中一个转轴上设有主动轮,另一个转轴上设有从动轮,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通过传送带相连接,所述主体的上端面中部设有下料结构,所述主体的上端位于下料结构的左右两侧设有对称分布的打标口,所述主体的上端面位于打标口的前后两端均设有支柱,同一的支柱的上方均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下端面中部均设有激光打标装置和红外线检测仪,所述主体的后端面设有两个左右相对联轴器,所述联轴器的后端均设有步进电机,所述步进电机的输出轴分别通过联轴器连接主动轮所在的转轴的后端,所述主体的前端面设有开源单片机,所述开源单片机的输入端电连接外在电源的输出端,所述开源单片机的输入端电连接红外线检测仪的输出端,所述开源单片机的输出端电连接步进电机和激光打标装置的输入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下料结构包括立柱,所述立柱的上端面设有玻片下料口和包埋盒下料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玻片下料口和隔板右侧的空腔相连通,所述玻片下料口位于右侧的传松结构的左侧正上方,所述包埋盒下料口和隔板左侧的空腔相连通,所述玻片下料口位于左侧的传松结构的右侧正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左侧的传送带到空腔的顶部的距离为包埋盒厚度的一到两倍,右侧的传送带到空腔的顶部的距离为玻片厚度的一到两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进电机固定在步进电机下端的支撑板上,所述支撑板的前端均连接主体的后端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未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614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热防护装置以及液体运载火箭
- 下一篇:一种风湿关节用锻炼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