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螺旋焊管机组用成型机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53620.4 | 申请日: | 2019-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9861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中钢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5/14 | 分类号: | B21D5/14;B21C37/08 |
代理公司: | 杭州云睿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54 | 代理人: | 张骁敏 |
地址: | 31603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螺旋 机组 成型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螺旋焊管机组用成型机,包括上底座、下底座、安装在上底座上的外控辊架、以及用于形成成型圆的螺旋焊管辊组,螺旋焊管辊组包括1号辊和由2号辊、3号辊、4号辊呈三角发布构成的前成型辊组,2号辊位于成型圆内侧并位于最低端,1号辊位于成型圆外侧、并位于与2号辊45°至70°的夹角范围内,同时螺旋焊管辊组至前成型辊之后依次包括5号辊、后成型辊组和6号辊,所述5号辊与2号辊成90°夹角,后成型辊组与前成型辊位于同一竖直面上,1号辊和5号辊均设置有内凹球面内、且内凹球面半径等于成型圆半径,其技术方案要点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钢管在成型过程中的凸起形成几率,以此保证钢管圆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螺旋焊管机组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螺旋焊管机组用成型机。
背景技术
目前螺旋焊管的制作流程一般包括钢卷原料开卷、矫平、带钢头尾切割、对焊、铣边、成型、内焊外焊、切割、X光显像检查、管端焊缝修磨、管端扩径、水压试验、超声波探伤、平头、管端拍片和称重测长,由此螺旋焊管机组主要会涉及开卷设备、矫平设备、头尾剪切设备、对头焊接设备、双侧铣边设备、成型设备、内焊外焊设备以及螺旋焊管成型之后的切割设备和检测设备。
其中,在螺旋焊管的成型阶段,螺旋焊管机组涉及到的成型设备是成型机,当前国内外成型方法比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套筒式和三辊弯板式两大类,三辊弯板式又分为单纯弯板式(自由式)、带外抱辊三辊弯板式及带内承式三辊弯板式。而现有的螺旋焊管机组一般采用三辊成型方式,进一步使用较多的是带外抱辊三辊弯板式成型机,成型机结构包括3个成型辊,若干个轴线与管子轴线平行布置成圆环状的外抱辊,以及防止钢板跑偏以保证钢板平稳进入成型机的前立辊和上底座、下底座。为实现中心定位,上底座根据钢板宽度的不同由电机带动沿出管方向前后移动。当带钢通过成型辊时,逐步弯曲,从而减少了对辊子的作用力,然后带钢沿着辊子切线方向进入成型机。带钢和成型机的辊子表面呈滚动接触,因而减少了能量损失和摩擦阻力。外抱辊、成型辊每个辊子都有调整机构,因此能够适应多品种的要求。
在制造大直径、高强度的螺旋焊管时,一般成型机只会在钢管上表面范围设置三个外抱辊,因三个外抱辊控制区域限制,多组外抱辊之间的距离较大,在外抱辊之间存在控制盲区,钢管在成型过程中,距离较大的外抱辊之间因无有效支撑点,阻力集中产生凸起,影响钢管圆度,并产生错边等其它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旋焊管机组用成型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钢管在成型过程中的凸起形成几率,以此保证钢管圆度。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螺旋焊管机组用成型机,包括上底座、下底座、安装在上底座上的外控辊架、以及用于形成成型圆的螺旋焊管辊组,所述螺旋焊管辊组包括1号辊和由2号辊、3号辊、4号辊呈三角发布构成的前成型辊组,所述2号辊位于成型圆内侧并位于最低端,所述1号辊位于成型圆外侧、并位于与2号辊45°至70°的夹角范围内,同时螺旋焊管辊组至前成型辊之后依次包括5号辊、后成型辊组和6号辊,所述5号辊与2号辊成90°夹角,所述后成型辊组与前成型辊位于同一竖直面上,所述1号辊和5号辊均设置有内凹球面内、且内凹球面半径等于成型圆半径。
如此设置,当带钢从1号辊的内凹球面进入,并沿着成型圆的轨迹进行成型,带钢首部从1号辊进入、并接着进入到前成型辊组范围内,经过前成型辊组预塑之后的带钢会沿着成型圆轨迹进行转动;5号辊的设置对从前成型辊组出来的带钢起到抵接限位的作用,使得带钢能够沿着成型圆的轨迹进行转动,接着带钢会进入到后成型辊组范围内,后成型辊组能够防止带钢下弯或上翘,起到塑型的作用,进一步限制带钢的转动轨迹,通过设置5号辊、6号辊和后成型辊组特定位置范围的设定,在保证带钢沿成型圆轨迹运行的同时,避免了辊与辊之间因无有效支撑点、阻力集中产生凸起的情况,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钢管在成型过程中的凸起形成几率,以此保证钢管圆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中钢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省中钢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536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