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采血针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47185.4 | 申请日: | 2019-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472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7 |
发明(设计)人: | 宋娜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5/153 | 分类号: | A61B5/153 |
代理公司: | 50217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成艳 |
地址: | 40114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留置软管 穿刺 穿刺针 针套 采血针 献血 医疗器械领域 影响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 可滑动连接 安全隐患 方案解决 钢针穿刺 输液通道 尾端连接 血液治疗 治疗效果 操作管 多通道 抽搐 痛苦 补液 穿出 固接 尾端 针柄 针头 皮肤 失败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多功能采血针,包括穿刺针,穿刺针外套设有留置软管,留置软管外套设有针套,所述穿刺针的尾端穿出针套并固接有可滑动连接在针套上的针柄,所述留置软管的尾端连接有多通道的操作管。本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采血针在献血或者是血液治疗时发生中重度不良反应(如抽搐)时,处理不及时,不及时拔掉针头导致的钢针穿刺皮肤,不但给被穿刺者带来痛苦也会影响工作效率及治疗效果或导致献血失败的问题,加之输液通道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及时给被穿刺者补液,无需另建通道,减少了安全隐患及被穿刺者痛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采血针。
背景技术
在血液治疗或者献血过程中,通常会用到采血针。现有的采血针通常为常见的钢针穿刺针,通过穿刺针穿刺入静脉进行采血或者透析等操作,或者血管条件差的患者还要在麻醉下行颈静脉和股静脉等穿刺插管,且通常还要留取被穿刺者的血液标本,这就需要多次的进行穿刺,增加了献血人员或患者的痛苦。
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有些献血人员或者患者在穿刺过程中会发生低血容量反应或者其他不良反应,导致发生抽搐现象等。此时需要迅速将钢针拔出,否则拔针不及时会造成钢针穿破皮肤等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多功能采血针,以解决现有的采血针在献血或者是血液治疗时发生中重度不良反应时,存在的拔针不及时而造成钢针穿破皮肤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功能采血针,包括穿刺针,穿刺针外套设有留置软管,留置软管外套设有针套,所述穿刺针的尾端穿出针套并固接有可滑动连接在针套上的针柄,所述留置软管的尾端连接有多通道的操作管。
本技术方案的原理及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方案穿刺针用于穿刺,针套用于对穿刺针及留置软管进行套设,避免穿刺尖端伤人。本方案通过在穿刺针外套设留置软管,使用时,通过针柄推动穿刺针和留置软管一起穿刺入患者静脉内,而后再反向拉动针柄,从而将与针柄固接的穿刺针从患者静脉中取出,而将留置软管留置在患者静脉内。留置软管的尾端连接的操作管用于对患者进行采血、补液、取样等操作,而无需再次进行穿刺,避免了多次穿刺带来的痛苦。此外,由于留置软管软性的设计,可随静脉的弯曲而弯曲,即使当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抽搐时时,也避免了传统钢针刺穿皮肤的安全隐患问题,提高了医疗安全系数。
进一步,留置软管的尾端外壁设有第一螺纹部,操作管的顶端设有与留置软管螺纹连接的密封螺帽。
将留置软管的尾端与操作管的顶端螺纹连接操作方便,便于拆装,且通过密封螺帽的设置可增大留置软管与操作管之间的密封性。
进一步,操作管的侧壁上连通有连接管,所述操作管的底端分别连通有采血管和留标管。
连接管设置在操作管的侧壁,用于对患者或者献血人员采血后进行营养液的输送,采血管用于对患者或献血人员进行采血,留标管用于对血样进行标本的留存,将不同功能的管分开设置,更加规范和安全。
进一步,连接管、采血管和留标管远离操作管的一端均可与注射器连接,且连接管、采血管和留标管远离操作管的一端外壁均螺纹连接有泰尔茂。
将连接管、采血管及留标管的内径设置成可与注射器紧密配合的尺寸,可保证采血及输送营养液时的密封性,避免空气混入,此外,在连接管、采血管及留标管的端部均螺纹连接泰尔茂,可在未使用时保证连接管、采血管及留标管端部的密封性,避免多口开设造成管口感染的问题。
进一步,针套的外壁固接容纳壳,容纳壳的上部设液囊,容纳壳的下部设有无菌棉片,且容纳壳的下部设有取料口。
容纳壳用于容纳和保护液囊与无菌棉片,液囊内容纳有利多卡因麻醉液,在使用穿刺针穿刺前,可挤压液囊,使麻醉液浸润到无菌棉片上。可在对麻药无过敏现象的患者皮肤上进行涂抹,减少穿刺的疼痛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471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刺伤静脉采血针
- 下一篇:一种白血病患者用血液取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