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垃圾焚烧烟气处理的环保节能急冷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39617.7 | 申请日: | 2019-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553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魏建;刘斌;熊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汉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J15/06 | 分类号: | F23J15/06;F28D7/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52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头***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液 通烟管道 壳体 烟气口 出烟气口 循环流通 分隔板 排渣口 烟气 热交换 垃圾焚烧烟气处理 体内 本实用新型 冷却液冷却 焚烧处理 环保节能 活动设置 节能环保 冷却效果 体内盛装 急冷器 密封件 穿设 排出 连通 冷却 隔离 污染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垃圾焚烧烟气处理的环保节能急冷器。其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若干根通烟管道,壳体上开设有与通烟管道一端连通的入烟气口,壳体远离入烟气口的一端开设有出烟气口;壳体内盛装有循环流通的冷却液;壳体的上部和下部设有分隔板,通烟管道的两端分别穿设出分隔板实现通烟管道入口和出口处与冷却液隔离;壳体底部设有排渣口,排渣口处活动设置有密封件。经过焚烧处理后的烟气从入烟气口进入通烟管道,与壳体内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冷却到220℃以下后从出烟气口排出;因为冷却液是循环流通的,因此冷却效果很好,同时烟气并未与冷却液直接接触,不会污染冷却液,冷却液冷却后可以反复进行使用,更加节能环保。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态垃圾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垃圾焚烧烟气处理的环保节能急冷器。
背景技术
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固体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固体废物、医疗废物等。
其中大部分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主要是采用焚烧的方式处理,产生的热能可以用来发电等其他用途。但是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气,这些烟气都需要进行严格处理。一般而言,垃圾焚烧烟气的成分与炉膛温度、垃圾组分及状态、焚烧过程等众因素多密切相关,仅从焚烧的角度完全控制烟气成分,尤其是有害污染物的含量是不可能的,必须配合严格的烟气后处理系统。
目前生活垃圾、医疗垃圾的重要组分包括高分子材料,如塑料、橡胶,这类物质焚烧过程中,往往容易大量产生分子链较长、成分复杂的碳氢物质进入烟气,理论上,这类物质会在高温、富氧的环境下会分解二氧化碳和水,但是炉膛环境复杂多变,加之反应过程和机理十分复杂,往往出炉的烟气中会含有大量的这类物质。
为除去烟气中的污染物,一般在锅炉尾部采用烟气脱硫工艺,目前采用较为普遍的是半干法烟气脱硫加布袋除尘器的净化方法,以确保烟气排放达到环保标准。传统的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过程为:垃圾焚烧炉的出口烟气通过管道进入反应塔,在反应塔上部喷入雾化水来降低烟气温度,减少二噁英类有机污染物的生成,通过固定喷头喷入消石灰粉Ca(0H)2,用来同烟气中的酸性气体如S02、HCl、 HF等发生化学反应,使酸性气体被吸收,烟气从反应塔出来后进入布袋除尘器,未反应的消石灰粉进入布袋除尘器后,吸附在布袋面上,可继续与烟气中的酸性气体反应,从而提高脱酸效率。
但是这种工艺因为烟气降温冷却与物料脱酸反应同在反应塔内进行,垃圾焚烧中产生的HCl会与Ca(0H)2反应产生氯化钙,氯化钙在低温下容易结晶析出六水化合物,加热至26℃则变为白色多孔状的无水氯化钙,氯化钙的潮解性极强,在有液态水分的情况下极易吸湿积成粉块,造成反应塔内壁积灰。垃圾焚烧的烟气中还带有大量的粉尘,粉尘具有极强的吸湿性,极易附着在反应塔内壁形成积灰,每隔一两个月,反应塔内壁就会形成很厚的积灰层,必须进行清理才能继续使用,因为积灰积块严重,清理难度很大,使得反应塔维护的成本增加。
中国发明专利CN101342458B公开了一种带有独立减温塔的半干法烟气净化装置,烟气冷却在减温塔中进行,脱酸反应在反应塔内进行,有效地解决了反应塔内壁结垢与布袋除尘器糊袋的问题,但是其减温塔的制作成本较高,其第二喷枪设置在反应塔的烟气入口处,反应塔中仍然具有水雾,烟气中的粉尘碰到水雾潮解仍然在反应塔内积块,造成反应塔维护成本增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汉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汉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396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