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修复式血管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29880.8 | 申请日: | 2019-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3357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1 |
发明(设计)人: | 王威;陈梦寅;章旭;吉磊;郑月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2/90 | 分类号: | A61F2/90 |
代理公司: | 北京泽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6 | 代理人: | 顾问;李雪 |
地址: | 10073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修复 血管 支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公开了一种修复式血管支架,包括网状支撑层、覆膜层和吸水材料层。所述网状支撑层为弹性网状结构,其外形与血管的形状相匹配;所述覆膜层覆盖在所述网状支撑层的外层能够阻止血液通过;所述吸水材料层位于所述覆膜层外壁的中间部位,所述吸水材料层包含吸水性材料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该修复式血管支架放置到动脉瘤所在的血管中后,所述吸水材料层与动脉瘤中的血液相接触而吸水膨胀,一方面促进血液的凝固,另一方面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释放到动脉瘤内的血液中,促进血管壁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助于动脉瘤的修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修复式血管支架。
背景技术
动脉瘤是一种动脉壁在血液压力作用下发生扩张所引发的疾病,其最终的发展结局是瘤体破裂导致失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目前常用的动脉瘤治疗方法是在血管腔内放置人工血管内支架。但是在放置人工血管内支架后不少患者会形成内漏,导致术后动脉瘤破裂,每年发生率为0.5%~1%,可以发生在术后随访的早期和晚期,甚至在初次手术许多年后。通常根据内漏部位、原因和特点的不同,将内漏分为5型。Ⅰ型:移植物近端(Ⅰa型)或远端(Ⅰb型)锚定区渗漏;Ⅱ型:发自瘤体侧支动脉的反流性渗漏;Ⅲ型:移植物重叠部位接口渗漏;Ⅳ型:移植物人工血管自身破损导致的渗漏;Ⅴ型:张力性内漏,未见明显血流,但瘤体持续增大。无论哪一型内漏,其结果都是瘤体破裂,并因此夺去病人的生命。
目前的血管支架尚无法避免内漏的发生,致命的动脉瘤破裂也没有得到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人工血管内支架修复术后易发生内漏并最终导致动脉瘤破裂的问题,提供一种修复式血管支架,在防止Ⅰ型内漏发生的同时促进瘤内凝血块的肌化和动脉瘤的修复,防止动脉瘤的破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修复式血管支架,包括网状支撑层、覆膜层和吸水材料层;所述网状支撑层为弹性网状结构,与血管的形状相匹配;所述覆膜层覆盖在所述网状支撑层的外层;所述吸水材料层位于所述覆膜层外壁的中间部位。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修复式血管支架还包括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一端与所述网状支撑层端部相连,另一端为具有弹性的喇叭口。在该优选方案中,所述固定环能够防止血管支架在血管内的滑动,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修复式血管支架能够更好地固定在所安装的部位。
优选地,所述网状支撑层由生物相容性金属材料成型。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金属材料加工方便,弹性好,抗老化性能好,使用寿命长,生物相容性好,有利于血管内皮在支架内壁的生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修复式血管支架能够隔离动脉瘤体,防止Ⅰ型内漏的发生,并能促进瘤体内血液的凝固、瘤体内凝血块的肌化和动脉瘤的修复,有效地防止动脉瘤的破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植入血管内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固定环 2 网状支撑层
3 覆膜层 4 吸水材料层
5 动脉壁 6 动脉瘤
7 血凝块 8 吸水膨胀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298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