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双功能调温酸液釜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18682.1 | 申请日: | 2019-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558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罗志锋;缪尉杰;傅伶俐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1/06 | 分类号: | F28D1/06;B01J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护壳 活塞 内壳 恒流泵 注入管线 封盖 温度传感器 酸液管线 流出阀 注入阀 酸液 流出 本实用新型 新型双功能 硬接触密封 底部连接 螺纹连接 调温 内置 外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型双功能调温酸液釜,包括防护壳、内壳、坐封盖、酸液管线、活塞管线、活塞、注入管线、注入阀、流出管线、流出阀、温度传感器、恒流泵A、恒流泵B;酸液管线连接坐封盖于防护壳顶部,坐封盖与防护壳以螺纹连接,且与内壳硬接触密封良好;内壳内置活塞以顶替酸液,内壳底部连接活塞管线,恒流泵A与活塞管线相连;温度传感器嵌于防护壳外壁;防护壳将内壳包裹,注入阀连接注入管线于防护壳下部,恒流泵B连接注入管线,流出阀连接流出管线于防护壳上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双功能调温酸液釜,本实用新型属于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油气开采过程中,针对于碳酸盐岩地层产量下降快,稳产期短的特点,酸压改造时提产稳产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酸液在人工裂缝中通过酸岩反应形成非均匀刻蚀的表面,在液体停泵返排后仍然能够自支撑所压开人工裂缝,与常规压裂液携砂支撑人工裂缝形成对比的一种完全不同的改造工艺。
在酸压施工前通常会在室内进行酸压导流能力测试,现阶段广泛进行的物理模拟实验均采用一柱状承压容器盛放酸液,被称为酸液釜,实验通过恒流泵推动酸液釜内活塞将酸液泵入岩板反应区,待反应后测量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实验时为模拟地层真实情况往往需要将酸液加热后泵出,实验完毕后又要快速降温进行下一组实验。
通用的加热方法是将酸液釜内酸液泵出后流经一个具有长距离和高迂曲度管道的热液箱,进行热交换传热,但由于模拟施工排量较大,酸液在热液箱中停留时间较短,加热效果并不理想,远远低于预期温度。
同时,采用电加热片对酸液釜的加热效果能够达到预期温度,但是加热后清洗酸液釜步骤和重新加装液体却不能在高温下操作,所以要对酸液釜进行冷却,目前较为常用的冷却方式主要靠室温下的自然冷却,花费时间较长,实验效率不高;且外露的电片存在一定的短路安全隐患。
因此开发出一种既能安全稳定升温又能快速降温的酸液釜十分必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新型双功能调温酸液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双功能调温酸液釜。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双功能调温酸液釜,装置包括防护壳、内壳、坐封盖、酸液管线、活塞管线、活塞、注入管线、注入阀、流出管线、流出阀、温度传感器、恒流泵A、恒流泵B;酸液管线连接坐封盖于防护壳顶部,坐封盖与防护壳以螺纹连接,且与内壳硬接触密封良好;内壳内置活塞以顶替酸液,内壳底部连接活塞管线,恒流泵A与活塞管线相连;温度传感器嵌于防护壳外壁;防护壳将内壳包裹,注入阀连接注入管线于防护壳下部,恒流泵B连接注入管线,流出阀连接流出管线于防护壳上部。
所述防护壳与内壳的包裹层具有环形空腔结构,可盛装液体进行热交换便于加热或降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采用流体作为热交换介质,传热效率高;(2) 无需采用电加热,安全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一种新型双功能调温酸液釜等轴测视图;
图2是一种一种新型双功能调温酸液釜主视图;
图中所示:1—防护壳、2—内壳、3—坐封盖、4—酸液管线、5—活塞管线、6—活塞、7—注入管线、8—注入阀、9—流出管线、10—流出阀、11—温度传感器、12—恒流泵A、13—恒流泵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1868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