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烟煤无黑烟燃烧的采暖炊事清洁火炉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12214.3 | 申请日: | 2019-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9196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0 |
发明(设计)人: | 史云翀;史力;史君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史云翀 |
主分类号: | F24B1/00 | 分类号: | F24B1/00;F24B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41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烟煤 黑烟 燃烧 采暖 炊事 清洁 火炉 | ||
烟煤无黑烟燃烧的采暖炊事清洁火炉属于固体燃料炉具,全面节能减排的清洁燃烧技术领域。本火炉采用活动炉排顶升红炭层形成加煤空间。新煤主要从顶面受热,挥发分少量而均匀地释出,并与炉排下进入的新鲜空气一起混合上升,在红炭块间隙中完全燃烧,变黑烟、CO和挥发性有机物为火焰。由斜分火口控制的火焰从远烟囱侧喷出包住锅底烧,经两边各绕半圈后,才从烟囱排出,炊事速度快;在保证炉温的前提下,炉体周身散热,房间升温也快;且加煤不影响火力。适宜于烧烟煤块和粘结性适中的散煤、型煤,无烟煤、焦煤及半焦煤块及型煤粒度的生物质成型燃料、畜粪块和木柴等燃料,排烟黑度均可达0级。还可以方便地炉内脱硫、脱硝。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易于推广。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烧炉具,特别是采暖炊事炉烧散煤的清洁燃烧炉具。属于固体燃料手工司炉全面节能减排清洁燃烧技术领域。
(二)技术背景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2004年10月14日发表联合声明称:厨房烟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祸害,每年全球发展中国家大约有160万人被厨房烟尘夺走了生命。联合国环境署2008年的评估报告称,造成雾霾的主凶是“燃煤工厂、柴油卡车和烧柴炉灶的含碳烟尘”。
固体燃料燃烧烟尘的危害中,主要是未能燃烧就混入烟气排放的,以甲烷为主的挥发分及其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烟怠[即苯并(a)芘](冒黑烟)及挥发性有机物、CO;其次是粉尘 (飞灰)。有的燃煤烟气中还可能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氟化氢、氯化氢污染。
二氧化硫和氟化氢等可以在炉内加石灰予以截留,粉尘则可以通过司炉操作(如在下层勾灰等)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污染,唯黑烟治理十分艰难。其难点在于炉具受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要在结构简陋、工况不稳定的炉具上,提供简便可靠和低价高效的,高性价比技术才可能被接受。如果是操作不便、造价不廉的技术就不可能普遍适用。
就技术而言,早在19世纪就证实了烟煤“反烧”能够有效地消除黑烟,并发明了“下饲式螺旋送煤器”反烧装置。但因其必须用电、择煤种和造价太高而不适用于炉具。半机械化的“抽板项升灶”燃烧原理亦与其相同,仅稍简化了机构而使造价有所降低但仍价格不菲,加之仍需用电、择煤种,尤其是燃烧工况还有所退步,也未能在炉灶上立足;变固体燃料为气体燃料的煤气炉,早在19世纪就已成功应用,至今亦因择煤种、操作麻烦又过不了经济关而不能在炉具上普遍应用。
2003年已发明了“移动式加煤机及中饲式先反烧后正烧燃煤法”(ZL031203345)和几种无黑烟燃烧方案,但均未形成实用的炉具产品。
治雾霾,“散煤燃烧”是最大的污染源已经形成共识。中央已把解决分散采暖、炊事烧散煤的污染列入重点治理项目,并举资发动多个大学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攻关 (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项目2017YFC0211400“居民高效清洁燃烧采暖炉具研发及其示范项目”)。但仅限于“好煤配好炉”,有很大的局限,对广大农村并不适用。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情况,特别是考虑到广大农户受经济条件限制,燃料种类多,分散采暖又要兼顾炊事的实际需要,研发出在常用炉具上赋予节能、环保功能,既价廉又广泛实用的燃煤(烧柴)清洁炉具。
本实用新型仍采用常规的炉膛结构,由炉排和炉膛组成,其特征是,用活动炉排把红炭层顶升后,将新煤加在红炭层之下,采用反烧法消除燃煤黑烟。新加进的煤主要受上面红炭层底部和后侧面燃尽层的传导热,使其挥发分少量而均匀地释出。挥发分与从炉排进入的新鲜空气混合上升,在红炭层的高温、足氧和在燃料块缝隙中穿行时,反复碰撞受到强烈搅拌,以及充足的燃烧时间等条件下完全燃烧“变黑烟为火焰”。无论烧烟煤、木柴,还是烧生物质成型燃料以及畜粪块,都无黑烟产生;并能同时焚毁挥发性有机物和CO。实现煤炭的清洁燃烧。若原煤含氟、氯和硫>0.5%时,可以在燃料层中加入石灰,便可方便地脱硫、脱氟、脱氯。生成的硫酸钙、氟化钙和氯化钙,被固定在灰渣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史云翀,未经史云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122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丙烯酸稀释剂冷凝装置
- 下一篇:一种森林防火隔离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