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藜麦移苗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211773.2 | 申请日: | 2019-0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091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 发明(设计)人: | 霍晓兰;王斌;聂督;霍辰思;王庶陶;滑小赞;孟全业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C11/02 | 分类号: | A01C11/02 |
| 代理公司: | 长沙星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05 | 代理人: | 舒欣 |
| 地址: | 030031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伸缩杆 移苗器 安装支架 滚珠丝杠 圆柱框架 本实用新型 凹型框架 表面设置 驱动电机 凹型槽 半圆柱 矩形块 金属 端面安装 尾端固定 下表面 卡接 下压 移苗 焊接 侧面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藜麦移苗器,包括移苗器安装支架,所述移苗器安装支架右侧表面设置的驱动电机下表面安装有滚珠丝杠,所述滚珠丝杠右侧表面设置的凹型框架内侧安装有第一电动伸缩杆和第二电动伸缩杆,且第一电动伸缩杆和第二电动伸缩杆端面安装有第一半圆柱框架和第二半圆柱框架,且第一半圆柱框架侧面焊接的金属凹型槽与第一电动伸缩杆尾端固定的矩形块相互进行卡接。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移苗器安装支架、驱动电机、滚珠丝杠、凹型框架、第一电动伸缩杆、第二电动伸缩杆、第一半圆柱框架、第二半圆柱框架、金属凹型槽和矩形块解决了藜麦移苗器在使用时需要人工进行下压和藜麦移苗器在使用时移苗结构较为固定不能进行随时的更换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苗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藜麦移苗器。
背景技术
藜麦植物分类属藜科,双子叶植物,植株呈扫帚状,株高从几十公分到三米不等,根系属浅根系,穗状花序,主梢和侧枝都结籽,自花授粉,种子为圆形药片状,直径约1.5-2mm左右,籽粒比小米稍大,容重比比小米略轻,一般千粒重3g-4g,大籽粒的品种达4.5g,表皮有一层水溶性的皂角苷,由于其叶像鸭掌,种子颜色主要有白、红、黑三色系,不同品种种子大小和颜色有差异,白色系大多品种为乳白、淡灰、淡黄,深色系品种颜色为黑、红、褐、棕红等,藜麦苗在育苗期会有缺株现象,此时为了保证农作物的产量需要进行补株,藜麦苗移苗器将成活的绿植苗周围进行包裹,将藜麦苗和一部分土块完全移出,这样可以保证农作物的成活率,但是传统的藜麦移苗器在使用时需要人工进行下压,需要移植较多的藜麦苗时较为费力,同时传统的藜麦移苗器在使用时移苗结构较为固定不能进行随时的更换。
但是现有技术中藜麦移苗器的使用和藜麦移苗器的移苗结构存在以下不足:
1、传统的藜麦移苗器在使用时需要人工进行下压,需要移植较多的藜麦苗时较为费力;
2、传统的藜麦移苗器在使用时移苗结构较为固定不能进行随时的更换。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藜麦移苗器,解决了藜麦移苗器在使用时需要人工进行下压,需要移植较多的藜麦苗时较为费力和藜麦移苗器在使用时移苗结构较为固定不能进行随时的更换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藜麦移苗器,包括移苗器安装支架,所述移苗器安装支架顶端焊接的手持横杆内部安装有储蓄电池,且移苗器安装支架右侧表面设置的驱动电机下表面安装有滚珠丝杠,所述滚珠丝杠右侧表面设置的凹型框架内侧安装有第一电动伸缩杆和第二电动伸缩杆,且第一电动伸缩杆和第二电动伸缩杆端面安装有第一半圆柱框架和第二半圆柱框架,所述手持横杆外部表面安装有控制器,且第一半圆柱框架侧面焊接的金属凹型槽与第一电动伸缩杆尾端固定的矩形块相互进行卡接。
优选的,所述凹型框架上表面开设有出口。
优选的,所述第一半圆柱框架和第二半圆柱框架相互进行抵接。
优选的,所述手持横杆上表面开设有矩形开口,且矩形开口内贯穿有T型挡板。
优选的,所述手持横杆右侧表面开设有通孔,且矩形块与金属凹型槽之间通过紧固螺栓进行固定。
优选的,所述储蓄电池的输出端与驱动电机、第一电动伸缩杆、第二电动伸缩杆和控制器的输入端之间电性连接。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藜麦移苗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未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117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