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分叉病变导丝标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00932.9 | 申请日: | 2019-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513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发明(设计)人: | 张晶;吕涛;杨红梅;王庆胜;朱爱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2/95 | 分类号: | A61F2/95;A61F2/958 |
代理公司: | 13131 石家庄知住优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林艳艳 |
地址: | 066004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扇形夹角 主管 本实用新型 标识装置 分叉病变 侧壁 导丝 侧壁相连 机械结构 进料端 器械 穿过 帮助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分叉病变导丝标识装置,包括主管,所述主管的侧壁上插设有第一Y阀组成,所述第一Y阀组成与主管之间互成30度倾斜角,所述第一Y阀组成的进料端与主管的侧壁相连通设置,所述主管远离第一Y阀组成的侧壁上固定安装有第二Y阀组成,所述主管远离第二Y阀组成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有GW1、GW2、GW3和GW4,所述GW1和GW2之间的扇形夹角为30度,所述GW3和GW4之间的扇形夹角为30度,所述GW1和GW4的之间的扇形夹角为90度。本实用新型,本款分叉病变导丝标识装置成本低、结构简单、性能好、使用方便,通过简单的机械结构上的区分,帮助术者很好的区分不同的GW,不增加平时操作难度,相当于器械多穿过一个保护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分叉病变导丝标识装置。
背景技术
临床实践中,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冠状动脉病变中并不少见,约为15%-20%左右,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最常见也最具挑战的病变之一,CBL介入治疗的技术操作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手术成功率低,远期效果较差,是尚未被完全攻克的技术难关。在PCI术中,放置导引导丝的目的是为球囊、支架或其他介入器械提供到达病变的安全、稳定的通路,在实际PCI手术治疗CBL过程当中,常需用双支架、甚至多支架术式,这些术式经常需要使用到两根或者更多根导引导丝作保护及引导才可以顺利完成手术,在使用多导丝技术时,未避免出现导丝之间的相互缠绕,影响随后的支架及球囊到达病变部位,临床术者需要在手术过程中反复抽出、交换并重新推送导引导丝进入主支和分支血管远端。
目前的手术过程中,当需要使用到2根或多根导丝工作,需要使用wire及rewire技术时,由于不同导丝之间鉴别困难,容易混淆,可能会造成操作错导丝的情况,会极大的增加手术难度,延长手术时间,造成更大的术中或术后并发症风险。
目前常见的作法有以下几种:
1、使用不同颜色的导引导丝,但这样限制了导引导丝的选择,在有一些特定的病变不能使用此种做法进行区分;
2、在导引导丝上临时做标记,但容易脱落,并且不方便后续器械的使用;
3、将导引导丝的尾端进行不同角度、长度的折叠,但标记效果不佳,易会出现后续工作器械导入困难的情况;
4、用手术巾进行分开不同的导引导丝,但在交换导引导丝时同样会出现混淆的问题。
目前虽然不同的手术术者都在通过像以上各自的方式在克服多导引导丝工作时出现的容易混淆的困难,但多只导丝在一起缠绕的情况仍然经常发生,导致后续器械不便送入,从而被迫将导引导丝取出,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导丝进入假腔的风险,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增加了术者的无谓劳动,患者的手术时间、射线量和造影剂量均增加。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一种分叉病变导丝标识装置,其位于 Y阀的外侧,不同的导引导丝通过本导入器的不同卡槽之后再进入Y 阀,继续通过手术路径进入人体,不同卡槽上设有数字标识,以便术者识别不同导丝并进行记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分叉病变导丝标识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未经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009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鼻腔泪囊吻合固定支架
- 下一篇:一种洗澡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