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变滚流汽油机燃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95541.2 | 申请日: | 2019-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752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发明(设计)人: | 王占峰;张强;马赫阳;张宇璠;刘金玉;于拓舟;李华;宫艳峰;曹礼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L3/24 | 分类号: | F01L3/24;F02B29/00 |
代理公司: | 22201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杜森垚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滚流 调节杆 可变 进气门 本实用新型 火花塞 汽油机燃烧系统 驱动装置控制 喷油器 缸盖 沿轴线运动 连续多级 驱动装置 伞形结构 活塞 可改变 中气门 缸体 气道 伞形 升程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变滚流汽油机燃烧系统,包括缸体、缸盖、活塞、气道、喷油器、火花塞;进气门中设有可变滚流机构。可变滚流机构包括驱动装置、调节杆、滚流调节片;调节杆由驱动装置控制,在进气门中气门杆的沿轴线运动;滚流调节片与调节杆连接,在调节杆的控制下可改变滚流调节片的角度;低于进气门的滚流调节片所形成的伞形结构促进缸内滚流的形成,气伞形角度的变化使缸内滚流可变。调节杆升程L与滚流调节片的角度θ满足f(θ)=-466L2+473L的对应关系。本实用新型实现了缸内滚流强度的连续多级可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烧系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汽油机的燃烧系统,属于汽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汽油机燃烧系统一般由缸盖、活塞、气道、喷油器、火花塞构成,这种燃烧系统在汽油发动机由于结构的限制,其几何压缩比是不能变化的,通常情况下,越高的压缩比会使得发动机的热效率越高,发动机部分负荷工作区域的油耗越好,但是过高的压缩比会导致发动机在中高负荷工作区域发生爆震现象,对发动机的可靠性造成严重危害。为获得更低的部分负荷油耗、更高的升功率、升扭矩指标并降低爆震发生的几率,当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可变压缩比、外部EGR、喷水技术或提高进气滚流强度。可变压缩比技术是在发动机部分负荷工作区域采用高压缩比,在中高负荷工作区域采用低压缩比,这样可以兼顾油耗和动力性能,但是该技术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可靠性差等问题。外部EGR技术将发动机燃烧后排气的一小部分气体经过额外的冷却系统冷却后,引入气缸内,降低缸内气体的温度,同时再循环废气由于具有惰性会延缓燃烧过程,抑制爆震。但该技术同样存在成本高、可靠性差等问题。喷水技术是向汽油机燃烧室中增加喷水功能,降低燃烧室温度,避免在发动机中高负荷工作区域出现爆震,可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几何压缩比,提高热效率,但该技术也存在成本高、可靠性差、操作复杂度高等问题。提高进气滚流强度可加快油气混合、燃烧速度,降低爆震发生几率,进而可提高压缩比,改善性能,当前采用的方法有缸盖masking技术及进气道滚流调节技术。缸盖masking技术可以提高进气滚流比,同时会降低进气流量并且无法根据不同工况进行滚流比的调节。进气道滚流调节技术为采用布置于进气道的导流板进行调节,这种机构往往在提高滚流的同时降低进入气缸内的新鲜空气量,往往会降低发动机高转速工况的动力性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变滚流汽油机燃烧系统,在传统汽油机燃烧系统基础上增加可变滚流机构,本实用新型在汽油机合适的工况改变滚流,使之达到改善油气混合状态,加速燃烧,降低爆震发生几率,提高汽油机燃烧效率,同时降低污染物的排出的效果,进而形成了一种高动力、低油耗、低排放的汽油机可变滚流燃烧系统。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变滚流汽油机燃烧系统,包括缸体、缸盖、活塞、气道、喷油器、火花塞;活塞在缸体中做往复直线运动;活塞顶部与缸盖、缸体形成燃烧室;缸盖中设有进气道、排气道,分别位于燃烧室顶部两侧;火花塞布置在活塞顶部形成燃烧室的缸盖中部位置;喷油器布置在缸盖上,与缸盖底面形成斜角,并伸入燃烧室中;其特征在于,进气门中设有可变滚流机构。
所述的一种可变滚流汽油机燃烧系统,可变滚流机构包括驱动装置、调节杆、滚流调节片;调节杆由驱动装置控制,在进气门中气门杆的沿轴线运动;滚流调节片与调节杆连接,在调节杆的控制下可改变滚流调节片的角度。低于进气门的滚流调节片所形成的伞形结构促进缸内滚流的形成,气伞形角度的变化使缸内滚流可变。
所述的一种可变滚流汽油机燃烧系统,调节杆升程L与滚流调节片的角度θ满足f(θ)=-466L2+473L的对应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汽油机燃烧系统实现了缸内滚流强度的连续多级可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955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