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卸车的货箱底部与主体纵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43031.0 | 申请日: | 2019-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004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9 |
发明(设计)人: | 马全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华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P1/28 | 分类号: | B60P1/28;B62D3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41300 湖北省随州市交***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纵梁 斜平面 竖平面 圆弧顶面 左右对称 下纵梁 自卸车 啮合 本实用新型 安全性能 接触方式 异形曲面 圆弧底面 载货箱体 纵梁装置 货箱 底平面 上端 摆动 下端 纵梁 重心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自卸车领域,是一种自卸车的货箱底部与主体纵梁装置。其特征是上纵梁与下纵梁啮合;所述的下纵梁的竖平面上端与斜平面连接,竖平面下端与底平面连接,所述的斜平面上有圆弧顶面,左右对称;所述的上纵梁的上纵梁圆弧底面分别与外竖平面和上纵梁斜平面连接,上纵梁斜平面另一端与上纵梁圆弧顶面连接,左右对称。由于采用了本技术方案,不仅有效的解决了主体纵梁的截面高度问题,降低载货箱体的离地重心;同时该结构的异形曲面接触方式也解决了当存在相对运动时的摆动问题;大大提高了安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自卸车领域,是一种自卸车的货箱底部与主体纵梁装置。
背景技术
无论是城市渣土运输、城市工程建设、商用货物运输,还是矿区开采运输、山体林地改造、填土铺路工程。都涉及到自卸车等带箱体类车型的使用,这些各种各样的用途,不仅彰显出了对它们的刚性需求有增无减,同时也让人意识到这些各种各样的大型车辆已经更加的靠近城市、靠近人群。虽然对于自卸车这些大型车辆有着强制的国家法规、参数化限值以及越来越人性化的电子类辅助设施,但是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永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所以对于车辆结构性的设计提高安全性能是势在必行的。这也是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目标方向。针对自卸车等载装货物类大型车辆,都会存在箱体底部与车辆底盘之间的各种各样纵梁结构形式。
这些纵梁结构不管相对静止或者相对运动,纵梁之间的接触方式多采用的平面对平面的接触方式。当箱体载重量过大,为了使主体纵梁结构具备一定的承载强度,选材截面高度增加,从而导致主体纵梁的总截面高度过大,最终导致载货箱体的离地重心高度增加,增加安全风险。当以主体纵梁的截面高度为优先考虑时,想使总体截面高度保证一定的数值,那么不仅选材具备一定的困难,选材过小是否能够加工成型不说,载重强度也具备一定的问题。此类平面对平面的结构接触方式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当纵梁主体的上部分与箱体固定连接,下部分与载重底盘固定连接,那么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左右摆动就会存在,会导致危险情况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自卸车的货箱底部与主体纵梁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来实现的:一种自卸车的货箱底部与主体纵梁装置,其特征是上纵梁与下纵梁啮合, 下纵梁固定在承重底盘上,上纵梁焊接在车厢下;所述的下纵梁的竖平面上端与斜平面连接,竖平面下端与底平面连接,所述的斜平面上有圆弧顶面,左右对称;所述的上纵梁的上纵梁圆弧底面分别与外竖平面和上纵梁斜平面连接,上纵梁斜平面另一端与上纵梁圆弧顶面连接,左右对称。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不仅有效的解决了主体纵梁的截面高度问题,降低载货箱体的离地重心;同时该结构的异形曲面接触方式也解决了当存在相对运动时的摆动问题;大大提高了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纵梁结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纵梁下纵梁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纵梁上纵梁截面示意图。
在图中:1、下纵梁;2、上纵梁;3、竖平面;4、斜平面;5、圆弧顶面;6、底平面;7、外竖平面;8、上纵梁圆弧顶面;9、上纵梁斜平面;10、上纵梁圆弧底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在图1、图2和图3中,上纵梁2与下纵梁1啮合;下纵梁1固定在承重底盘上,上纵梁2焊接在车厢下;所述的下纵梁1的竖平面3上端与斜平面4连接,竖平面3下端与底平面6连接,所述的斜平面4上有圆弧顶面5,左右对称;所述的上纵梁2的上纵梁圆弧底面10分别与外竖平面7和上纵梁斜平面9连接,上纵梁斜平面9另一端与上纵梁圆弧顶面8连接,左右对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华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湖北华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430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