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串联式液流电池电极框及其电池电堆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33773.5 | 申请日: | 2019-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479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7 |
发明(设计)人: | 王宇;熊仁海;吕玉康;王宇攀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德海艾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8/18 | 分类号: | H01M8/18;H01M8/0271 |
代理公司: | 北京志霖恒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35 | 代理人: | 奚丽萍 |
地址: | 311121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液口 出液口 正极 负极 电极框 电极腔 单电池 反应区 电解液 液流电池 串联式 电堆 电池 本实用新型 出液口位置 系统集成度 单独密封 对角位置 分割电极 进出流道 密封结构 内部串联 液体管路 正反两面 组装效率 液流道 正负极 | ||
一种串联式液流电池电极框及其电池电堆,电极框包括正极进液口、正极出液口、负极进液口、负极出液口以及电极腔,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布在电极框对角位置,进液口和出液口均带有进出液流道,电极框正反两面均设有密封结构,电极框设置至少两个电极腔,每个电极腔单独密封,每个电极腔为一个单电池反应区,每个电极腔设置有独立的正极进液口、正极出液口、负极进液口、负极出液口以及电解液进出流道,位置相邻的单电池反应区的正极进液口、正极出液口、负极进液口以及负极出液口位置相反。本实用新型分割电极腔形成多个单电池反应区,相邻的单电池反应区的电解液分别为正负极电解液,形成内部串联结构,大幅度降低液体管路复杂性、提高组装效率和系统集成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钒液流电池领域,具体涉及全钒液流电池用电极框及其电池电堆。
背景技术
全钒液流电池常温常压运行,安全性高,可深度放电,安全无隐患,不会发生爆炸和燃烧。循环寿命长,充放电特性良好,响应速度快,另外钒离子的电化学可逆性高,电化学极化小,适合大电流快速充放电,充放电切换速度快,为毫秒级别。功率和容量分别由电堆和电解液的数量决定,因此功率和容量可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独立设计,设计灵活。环境友好,电池大部分组件可回收利用,电解液可循环使用。全钒液流电池主要通过电极框将电极、双极板、离子交换膜等部件组装成电堆。电极框是电极材料、双极板材料的载体,还为电解液提供流道,从而成为电化学反应的载体,因此电极框的结构设计对电堆性能和运行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割电极腔形成多个单电池反应区,且相邻的单电池反应区的电解液分别为正负极电解液,形成内部串联结构。大幅度降低液体管路复杂性、提高组装效率、提高系统集成度。
一种串联式液流电池电极框,所述电极框包括正极进液口、正极出液口、负极进液口、负极出液口以及电极腔,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布在电极框对角位置,进液口和出液口均带有进出液流道,所述电极框正反两面均设有密封结构,所述电极框设置至少两个电极腔,所述每个电极腔单独密封,每个电极腔为一个单电池反应区,所述每个电极腔设置有独立的正极进液口、正极出液口、负极进液口、负极出液口以及电解液进出流道,位置相邻的所述单电池反应区的正极进液口、正极出液口、负极进液口以及负极出液口位置相反。
进一步的,所述每个电极腔通过隔离带分割,所述隔离带上设置有密封槽,用于放置密封条。
进一步的,所述每个电极腔设置有独立密封槽,所述独立密封槽将每个反应区独立密封,每个反应区上的双极板独立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每个反应区上的离子交换膜独立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每个反应区上的离子交换膜为一个整体。
进一步的,所述电极框分割成2-10个电极腔。
进一步的,所述隔离带厚度和电极框整体相同,和电极框连成一体,采用一体化成型工艺加工而成。
一种串联式液流电池电堆,采用上述电极框组装电堆,电堆各个部件按照端板、铜板、单极板、电极、电极框、离子交换膜、电极框、电极、双极板、电极、电极框、离子交换膜、电极框、电极、单极板、铜板、端板的顺序进行安装,所述电极、电极框、离子交换膜、电极框、电极、双极板、电极、电极框、离子交换膜、电极框、电极组装结构是一个可以多组重复组装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离子交换膜夹装于两块电极框背面。
进一步的,所述铜板结构与相邻电极框的正极进液口、正极出液口、负极进液口以及负极出液口位置相对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德海艾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德海艾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337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