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126287.0 | 申请日: | 2019-0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673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8 |
| 发明(设计)人: | 周超;张阳;孙凤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华船海工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3C9/00 | 分类号: | B63C9/00;B63C9/13;B63H11/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韩燕燕 |
| 地址: | 3131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救生圈主体 翼部 吸水泵 导流肋条 动力泵组 对称设置 快速反应 水面接触 头部固定 头部设置 抛掷 减小 两组 水浪 梭形 机器人 分辨 应用 行进 水面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其包括救生圈主体,该救生圈主体包括成梭形设置的头部与该头部固定连接的翼部,该翼部对称设置,且其还包括设置于头部内的控制机构,设置于翼部内的双向吸水泵,其通过在救生圈主体的翼部上设置两组动力泵组,不论救生圈主体那一面与水面接触,都有一组动力泵组可以快速反应进行工作,使救生圈主体行进,解决了救生圈主体抛掷过程中,无需分辨正反面的技术问题,并且,通过在头部设置第一导流肋条与第二导流肋条,减小头部与水面的倾角,降低水浪阻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上援助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
背景技术
救生圈是水上救生设备的一种,通常由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救生圈的形状为环状,中间开口,使用者将上身穿过中间开口并把双手搭在救生圈上,就可在放松的状态下利用救生圈的浮力浮在水面上,当有人意外落水或在海上救援时,拯救人员需要开船至落水者附近或海滩现场,然后将救生圈抛洒至落水者旁边,落水者抓取到救生圈后才能较为安全地继续等待救援,拯救人员也才有充裕的时间更加安全地实施救援。
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种电动可遥控的救生圈,这种救生圈也被称作水上援助机器人,其通过在救生圈上搭载电机与能源,通过电机的工作带动桨叶旋转,使救生圈在水面上行进进行救援工作。
在专利号为CN201721044179.6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一种智能救生圈,特别涉及一种自动返航遥控救生圈,包括救生圈主体、控制装置、供电启动装置以及驱动装置,所述救生圈主体包括“V”字形头部和两翼部;所述控制装置包括遥控器以及设置于救生圈主体的GPS系统、无线接收器和IC电脑解码板;所述供电启动装置包括设置于救生圈主体的锂电池平衡充电器、一键开关、锂电池和设置于救生圈主体内部的电子开关;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子调速器、电机、联动轴和螺旋桨;所述螺旋桨包括两个,分别设置于两翼部的末端;所述救生圈主体设有入水检测传感器;所述两翼部内侧铰接设备维修盖板,尾部设有进水口。
但是,上述专利存在识别正反面的问题,在抛掷救生圈使,需要将带有进水口的一侧的救生圈朝水面抛掷,使进水口与水面接触,才能进行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其通过在救生圈主体的翼部上设置两组动力泵组,不论救生圈主体那一面与水面接触,都有一组动力泵组可以快速反应进行工作,使救生圈主体行进,解决了救生圈主体抛掷过程中,无需分辨正反面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包括救生圈主体,该救生圈主体包括成梭形设置的头部与该头部固定连接的翼部,该翼部对称设置,还包括:
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设置于所述头部上,其包括控制开关、储能电池与充电接头,所述控制开关与所述充电接头并排设置于所述翼部之间的所述头部上,所述储能电池设置于所述头部内部,其与所述充电接头电连接;以及
双向吸水泵,所述双向吸水泵设置于所述翼部尾部的安装槽121内,其包括动力泵外壳、沿竖直方向并排且对称设置于动力泵外壳内的动力泵组,该动力泵外壳与所述翼部的安装连接部位均覆盖安装有进水格栅,所述动力泵组与所述储能电池电连接,所述控制开关控制所述动力泵组的启停工作。
作为改进,所述头部上沿其中轴线,其水平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导流肋条,且该对称设置的第一导流肋条之间设置有第二导流肋条,该第二导流肋条位于所述头部的末端处。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导流肋条凸出所述头部的高度L1与所述第二导流肋条凸出所述头部的高度L2,满足关系:L1>L2。
作为改进,所述救生圈主体上设置有握把,该握把位于所述翼部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华船海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华船海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262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除锈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基于仿生视觉的水下机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