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带降噪、避振、吸音结构的三聚氰胺泡棉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14319.5 | 申请日: | 2019-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9036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毛旭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宝曼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5/08 | 分类号: | B32B25/08;B32B25/18;B32B27/02;B32B27/12;B32B3/12;B32B25/04;B32B27/08;B32B27/30;B32B17/02;B32B17/10;B32B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降噪 吸音 结构 三聚 氰胺泡棉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带降噪、避振、吸音结构的三聚氰胺泡棉结构,包括三聚氰胺泡棉层,所述三聚氰胺泡棉层的下方设有丁基橡胶层,所述三聚氰胺泡棉层上方设有防护层,所述防护层为聚乙烯层,所述聚乙烯颗粒防腐胶层由若干分散的颗粒粘接而成;所述防护层的外侧设有防火防水复合层,所述防火防水复合层为氧化镁玻璃纤维层;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吸音、减震效果好,而且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音板,具体地说是一种自带降噪、避振、吸音结构的三聚氰胺泡棉结构,属于吸音板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已经作为一种相当普及的交通工具。汽车乘坐的舒适程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其中,怎样使得汽车内处于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名称为“一种制振、降噪及吸音复合材料”申请号为“201320459909.4”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制振、降噪及吸音复合材料,包括基层,该基层由玻璃纤维布层和丁基橡胶层相互粘接组成,该基层外设有一层离形纸,该离形纸贴附在该丁基橡胶层上,该基层外还设有EVA材料层。然而,该产品的减震、降噪效果较差,而且容易损坏,使用寿命短。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自带降噪、避振、吸音结构的三聚氰胺泡棉结构,吸音、减震效果好,而且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自带降噪、避振、吸音结构的三聚氰胺泡棉结构,包括三聚氰胺泡棉层,采用三聚氰胺泡棉吸音效果好,而且不易破损,使用寿命长,所述三聚氰胺泡棉层的下方设有丁基橡胶层,隔音效果好,所述三聚氰胺泡棉层上方设有防护层,所述防护层为聚乙烯层,耐磨损、耐腐蚀,所述聚乙烯层为聚乙烯颗粒防腐胶层,所述聚乙烯颗粒防腐胶层由若干分散的颗粒粘接而成,轻便、抗打击、耐老化、耐拉伸、耐紫外线辐射、粘结强度高;所述防护层的外侧设有防火防水复合层,所述防火防水复合层为氧化镁及玻璃纤维为原料而生产的氧化镁玻璃纤维层。
进一步的,所述丁基橡胶层设有若干蜂窝空腔,所述蜂窝空腔内填充有聚氨酯弹性体,减震效果好。
进一步的,所述丁基橡胶层的下方设有密封层,优选弹性变形形变量大、使用寿命长的发泡材料,尤其优选无毒环保、不导电、与所有金属和非金属的复合材料兼容的永久的弹性开孔结构的发泡材料。密封层主要通过压合填充孔隙的方式,使车体中辐射的噪声不能直接传播到车体内部,从而达到控制噪声的目的。另一方面,被压紧的减震密封材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量,直接与车体墙体接触,可以有效的将大部分侧墙墙体的振动与车体分离,从而起到减震作用。
另外,作为弹性开孔结构的发泡材料,由于材料本身的粘滞性和传热导效应,密封层可以将部分声能转化为内能,从而一定程度上对侧墙墙体内部与列车内部的噪声起到吸音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三聚氰胺泡棉层内设有加强网层,所述加强网层为玻璃纤维和钢丝分别作为经线和纬线相互垂直交织而成,经密和纬密均处于1~5mm之间,经密和纬密的线径均处于0.3~0.8mm之间。
另外,相邻两层之间通过防火胶膜粘连,提高了防火性能,使层间粘结牢固,延长了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吸音、减震效果好,而且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可广泛应用于汽车、高速列车的车体内表面作制振、降噪用。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宝曼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宝曼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143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