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红外附件单元和具有其的红外装置、智能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20091452.3 | 申请日: | 2019-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694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发明(设计)人: | 李京燕;沈斌;翟东延;王启铭;崔俊伟;刘朝宗 | 申请(专利权)人: | 纳恩博(常州)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1/02 | 分类号: | G05D1/02;G01S17/93;G01S7/481 |
代理公司: | 北京景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42 | 代理人: | 李芳 |
地址: | 213100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常武***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附件单元 红外模块 本实用新型 红外发射孔 红外接收孔 防光 发射信号 红外装置 智能设备 安装槽 互相干扰 机体外观 信号通过 防尘 发射端 接收端 上表面 连通 防水 匹配 容纳 芯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红外附件单元,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底部具有适于容纳红外模块的安装槽,且所述本体具有与所述安装槽连通的红外发射孔和红外接收孔,所述红外发射孔和所述红外接收孔适于分别对应所述红外模块的发射端和接收端以适于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通过;防光肋,所述防光肋凸出于所述本体的上表面且位于所述红外发射孔和所述红外接收孔之间。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红外附件单元,可以防尘、防水,还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由于带红外模块的芯片由于尺寸小而导致不好匹配机体外观的问题。此外,防光肋还可防止红外模块的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之间的互相干扰。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具有所述红外附件单元的红外装置以及智能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红外附件单元和具有其的红外装置、智能设备。
背景技术
需要用到红外避障的智能设备包括智能机器人、室内外无人配送车,无人运输车等。以上智能设备在移动过程中,通常需要探测外部环境,从而实现躲避人群,避开障碍物以及防止自身跌落等目的。然而目前相关技术中,智能设备中采用的红外芯片由于体积较小,发射器与收收器之间的距离也相对较小,因此可能出现各种技术问题,例如发送与接收之间会出现信号干扰,安装不方便、装配后不够稳定可靠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红外附件单元。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所述红外附件单元的红外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所述红外装置的智能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红外附件单元,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底部具有适于容纳红外模块的安装槽,且所述本体具有与所述安装槽连通的红外发射孔和红外接收孔,所述红外发射孔和所述红外接收孔适于分别对应所述红外模块的发射端和接收端以适于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通过;防光肋,所述防光肋凸出于所述本体的上表面且位于所述红外发射孔和所述红外接收孔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红外附件单元,当红外模块安装到安装槽内时,在不影响红外模块的发射与接收信号的基础上,使红外模块的发射和接收表面可增高至透光片处,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由于带红外模块的控制芯片由于尺寸小而导致不好匹配机体外观的问题;另外,还能起到防尘、防水等作用,对红外模块进行保护。此外,通过设置防光肋,还防止了红外模块的发射端发射的信号、以及接收端接收的信号之间的互相干扰,保证了红外模块的工作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光肋形成为圆形且环绕所述红外发射孔和所述红外接收孔的其中一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槽内的顶壁具有向下延伸出的隔离筋,所述隔离筋位于所述红外发射孔和红外接收孔之间,且适于在安装槽内装配所述红外模块时止抵红外模块的上表面。这样,进一步保证了红外模块的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信号的互不干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红外附件单元还包括环形件,所述环形件环绕所述本体外侧壁设置,且所述环形件具有防呆标记部。通过设置防呆标记部,便于将红外附件单元安装至控制芯片上,防止装错或装反。
可选地,所述环形件部分环绕所述本体外侧壁,且与所述本体共同限定出防呆槽,其中所述防呆标记部由所述防呆槽构成。
可选地,所述环形件的下表面与所述本体下表面平齐,且所述环形件的高度低于所述本体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一种红外装置,包括: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上具有红外模块;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红外附件单元,所述红外模块设在所述红外附件单元的安装槽内;外壳,所述外壳内具有腔室,所述腔室的顶部具有透光片,所述控制芯片和所述红外附件单元设在所述腔室内,所述红外附件单元的所述防光肋止抵所述透光片。这样形成了一个模块化的便于安装和拆卸、维修的红外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纳恩博(常州)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纳恩博(常州)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9145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器人的避障超声波传感器安装结构
- 下一篇:一种无人机用地面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