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厢板堆叠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078493.9 | 申请日: | 2019-0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821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6 |
| 发明(设计)人: | 李光;缪竞辉;耿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大通房车科技有限公司;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5H3/04 | 分类号: | B25H3/04 |
| 代理公司: | 31117 上海科琪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郑明辉;朱丽琴<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 地址: | 213300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推杆 车厢板 支杆 滑轮 滑轨 本实用新型 对称分布 装置本体 电控箱 置物台 伸出 长方体框架 堆叠装置 节省空间 水平架设 支撑架 垫块 上架 移走 置物 下层 取出 上层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厢板堆叠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滑轮滑轨副(5)、第一电推杆(4)、第二电推杆(2)和电控箱(6),装置本体为长方体框架,在底边上方分别水平架设第一支杆(9)和第二支杆(11),在第一支杆上架接一组滑轮滑轨副(5)构成置物台,滑轮滑轨副之间安装第一电推杆可向上伸出且对称分布,第二支杆上安装第二电推杆可水平伸出且对称分布,第一电推杆和第二电推杆与电控箱连接。车厢板(8)在置物台上且之间设置垫块(7)。第一电推杆在初始位置高度低于置物台,第二电推杆上有支撑架(10)且初始位置在第二支杆外侧。本实用新型无需移走上层车厢板即可取出下层车厢板,快速实现车厢板先进先出,节省空间和人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厢板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厢板堆叠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车厢板生产制造中,在压力机压好的车厢板未能达到100%粘接力时,需要放置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最佳粘接效果。一般情况下,先将压制好的车厢板放在堆叠装置的下层,后压制好的车厢板放在上面;先压好的车厢板在下层先到达粘接强度,可用于制造房车;依据先进先出的原则,将下层车厢板取出要将上层车厢板移开,存在搬运浪费和划伤厢板表面的风险;另外,移出的车厢板需要放置在旁边,而且也不能很多车厢板摞放在一起,导致占用很多空间来存放同一种车厢板材,空间利用率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厢板堆叠装置。该装置无需移走上层车厢板即可取出下层车厢板,快速实现车厢板先进先出,节省放置空间和人力。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厢板堆叠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滑轮滑轨副、第一电推杆、第二电推杆和电控箱,装置本体为长方体框架并在一侧面设有开口;在正对开口的一对底边上方分别水平架设第一支杆,在第一支杆上架接一组滑轮滑轨副构成置物台,滑轮滑轨副之间对称安装第一电推杆且可向上伸出;在开口两侧的一对底边上方分别水平架设第二支杆,第二支杆上对称安装第二电推杆且可向装置本体内侧水平伸出;第一电推杆和第二电推杆与电控箱连接。
所述车厢板放置在置物台上且每块车厢板之间设置垫块。
所述第一电推杆的推杆在初始位置时的高度低于置物台且向上推送,所述第二电推杆的推杆上固接支撑架,支撑架的初始位置在第二支杆外侧且向内推送,支撑架厚度小于垫块厚度。
所述装置本体底角处安装万向滚轮。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车厢板叠放在置物台上,依据先进先出的原则,无需先将上层车厢板移走,即可方便快速地取出下层车厢板,且不占用额外的存放空间,并节省人力投入和搬运时间,也避免了损害车厢板表面。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装置本体上增加第一电推杆和第二电推杆,使用第一电推杆升起车厢板,再使用第二电推杆将无需取出的上层车厢板托住,第一电推杆复位下降使下层车厢板回位到滑轮滑轨副上,即可将下层车厢板滑动取出,既不用先将上层车厢板移走并占用更多的放置空间,节省人力和空间,提高效率,也降低了车厢板表面质量在搬运过程中被损坏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厢板堆叠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空置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载置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1装置本体,2第二电推杆,3万向滚轮,4第一电推杆,5滑轮滑轨副,6电控箱,7垫块,8车厢板,9第一支杆,10支撑架,11第二支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大通房车科技有限公司;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上汽大通房车科技有限公司;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7849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