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拼缝预压的单向叠合板底板有效
申请号: | 201920064570.5 | 申请日: | 2019-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799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李本悦;张明山;樊启广;夏亮;陈可鹏;杨嘉胤;洪涛;陈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5/17 | 分类号: | E04B5/17;E04C5/16 |
代理公司: | 33200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邱启旺 |
地址: | 310028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拼缝 叠合板底板 连接钢筋 对齐 叠合板 预压力 端头 施加 本实用新型 钢筋连接器 后浇混凝土 现浇混凝土 工厂制作 螺纹加工 受压状态 一段距离 荷载 拼缝处 就位 放入 起吊 预压 浇筑 混凝土 钢筋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拼缝预压的单向叠合板底板,所述单向叠合板底板的拼缝连接处每间隔一段距离留有一段后浇凹槽,后浇凹槽内露出连接钢筋端头,端头应预先进行螺纹加工。单向叠合板底板在工厂制作完毕,运至现场并起吊就位后,需要拼缝连接的两张叠合板底板的凹槽对齐,凹槽内的连接钢筋也对齐,在凹槽内放入具有施加预应力功能的钢筋连接器,在连接钢筋的同时对钢筋施加拉力,此拉力会在拼缝处的混凝土中产生预压力,预压力能够保证拼缝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保持受压状态,避免拼缝开裂。凹槽内的后浇混凝土与叠合板上部的现浇混凝土一起浇筑,最终形成能够承受荷载的单向叠合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业化的设计和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拼缝预压的单向叠合板底板。
背景技术
建筑工业化是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是实现“四节一环保”绿色建筑的重要步骤。建筑工业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建筑构件尽量在工厂预制完成,充分利用工厂的工业化机械和完备的信息化管理,在工厂预制的构件因其施工的标准化、管理的系统化,构件质量往往能够得到保证,能够实现建筑业的误差等级由“厘米级”迈向“毫米级”。
水平构件是最早实现工厂化预制的构件之一,原因在于,水平构件预制对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较小,水平构件的制作和安装也比较简单。目前,水平构件的预制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叠合楼板,叠合楼板是由叠合板底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叠合板底板在工厂预制,由汽车运至现场后使用塔吊吊装就位,在叠合板底板上敷设设备预埋管线,然后布设叠合楼板上层钢筋网,最后浇筑叠合板底板上的现场浇筑混凝土。叠合板底板既是结构楼板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其上现浇钢筋混凝土的永久性模板。
叠合楼板整体性好、刚度大,可减少施工现场支护模板的工作量,节省人工和周转材料,具有良好的经济性,是预制混凝土建筑降低造价、加快工期、保证质量的重要措施。叠合楼板下表面平整,便于饰面层装修,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叠合楼板的做法也比较成熟,对单体的平面立面没有特殊要求,从传统现浇结构转化为装配式建筑非常方便。叠合板底板单块预制构件重量比较轻,常规的塔吊机具都能满足要求,施工速度和施工成本均比较容易控制。
因为结构布置时需综合考虑柱网和房间分割等因素影响,板的长度和跨度一般会比较大,如果整块板仅做一个预制底板,预制底板的尺寸往往超出了汽车运输的尺寸限制,所以每个受力单元的叠合板底板往往需要多块预制底板拼接而成,并且叠合板还需要根据预制底板的接缝构造、支座构造和长宽比的不同分为单向板和双向板两种。单向板受力简单明确、施工方便快捷,更容易实现建筑业的模数化和工厂化,是当前叠合板应用的主流。单向叠合板底板之间通常采用分离式接缝,也称拼缝,拼缝上布置构造附加钢筋。
拼缝处是整个单向叠合板受力最薄弱的部位,虽然拼缝上布置了构造附加钢筋,但是因为此钢筋距板底距离较远,在附加钢筋发挥作用之前,拼缝底即已出现了拉力,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拼缝处开裂,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和使用,严重时还会导致渗水、漏水。目前拼缝处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如下两种:
第一种方法是,拼缝处采用C20细石混凝土灌缝,并且灌缝的混凝土添加微膨胀剂,通过缝内的混凝土膨胀,在拼缝内产生预压应力,此预压应力能够避免拼缝处裂缝的开展。这种处理方式的缺点有:(1)施工比较麻烦,拼缝内混凝土需要在叠合层现浇混凝土浇筑前施工,增加了一道施工工序,对工期和造价影响较大;(2)拼缝内的微膨胀混凝土总量不大,产生的预压应力量级有限,在建筑物前期的使用过程中尚能保证拼缝不出裂缝,但是随着建筑物服役期增长和拼缝处预压混凝土的徐变影响,拼缝处混凝土压应力逐渐消失殆尽,最终还是会开裂,影响建筑物的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645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楼板与楼板的连接装置
- 下一篇:用于密肋楼盖的密肋梁梁内抗震耗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