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孔腹腔镜的入路通道有效
申请号: | 201920061786.6 | 申请日: | 2019-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341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6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海萍 |
主分类号: | A61B17/94 | 分类号: | A61B17/94;A61B17/00 |
代理公司: | 44403 佛山市启鹏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方启荣<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指部 手套形 管件 横断 本实用新型 捆绑件 内腔 单孔腹腔镜 不透气 弹性的 气密性 自然气 薄壁 通孔 拖拽 制作 穿过 外部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制作简便,既可确保足够气密性,又可确保操作灵活性的单孔腹腔镜的入路通道。包括手套形件和管件;在手套形件上形成有指部,指部是由薄壁的弹性的不透气的材料制成;手套形件的至少1个指部被横断而形成有通孔;该被横断的指部其整体或一部分是翻入到手套形件的内部且穿过管件的内腔的,该被翻入的部位是作为器具通道,且该被翻入的部位的长度是超过管件的内腔的长度;还包括捆绑件,捆绑件从外部将该被横断的指部与管件固定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的入路通道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作、成本低廉、自然气密、不拖拽器具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单孔腹腔镜的入路通道,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单孔腹腔镜技术是微创手术的一种,是一种新兴的微创手术,其微创理念优于传统的腹腔镜手术。它通过一个小的切口(2-3cm)置入多路腹腔镜器械进行手术。
单孔腹腔镜技术需要专门的入路通道,然而国内外的入路通道成品价格昂贵,而这样高昂的费用最终将转嫁到病患人员身上,这就会造成他们经济上较大的负担。
名为“一种自制腹腔镜单孔多通道装置”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日:2016年7月25日,授权公告号CN206303875U,公开了一种单孔腹腔镜的入路通道,其采用了成品腹腔镜穿刺器,因此造价成本仍然很高。
名为“单孔腹腔镜的入路通道及其制作方法”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申请日:2018年1月22日,申请公布号CN108245205A,公开了另一种单孔腹腔镜的入路通道,其没有采用成品腹腔镜穿刺器,而是采用自制的器械穿入管(3)来代替,因此造价成本得到进一步的降低。但是其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仍有不足之处,表现在气密性不佳。在实施腹腔手术的过程中医生会向病人的腹腔充入一定压力的气体以便于观察和操作器械,此时由于手套的内部是与病人的腹腔相通的,于是手套内部也存在一定的气体压力,虽然手术期间允许所充入的气体发生持续性的少量泄漏,但如果泄漏太快则会给手术造成麻烦乃至危及病人生命安全。而所公开的该技术方案在实际中对制作人的经验要求比较高,否则容易出现气体泄漏太快的问题,但如果手术器具与器械穿入管(3)配合得太过紧密的话,又会使得手术器具移动过程中受到手套的拖拽,于是医护人员对此产品其实是很难把握和制作的。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入路通道的结构和制作方法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制作简便,既可确保足够气密性,又可确保操作灵活性的单孔腹腔镜的入路通道。
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单孔腹腔镜的入路通道,包括手套形件和管件;在所述手套形件上形成有指部,所述指部是由薄壁的弹性的不透气的材料制成;所述手套形件的至少1个指部被横断而形成有通孔;特别地,该被横断的指部其整体或一部分是翻入到手套形件的内部且穿过所述管件的内腔的,该被翻入的部位是作为器具通道,且该被翻入的部位的长度是超过管件的内腔的长度;还包括捆绑件,所述捆绑件从外部将该被横断的指部与所述管件固定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管件可确保被横断的指部的整体或一部分始终处在手套形件的内部,此时相当于是在管件的内腔内由指部形成了一个供手术器具进入的通道,即器具通道。手术器具经过器具通道可伸入到手套形件的内部进而进入病人的腹腔。在向病人的腹腔充入一定压力的气体后,由于指部是由薄壁的弹性材料制成的,于是指部会向外界膨胀,而这样的膨胀会令到上述的处在管件内腔内的器具通道的内径变得越来越小直至器具通道封闭而气密。则在没有手术器具插进器具通道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入路通道具有自然气密的效果,而将手术器具插进器具通道后,则器具通道也会在气压的作用下一直紧贴手术器具的外表面,防止气体从器具通道与手术器具的外表面之间的缝隙泄漏,即使手术器具相对器具通道运动也不会大量漏气。而与现有技术最大的不同是:现有技术的方案在气压越高的情况下气体泄漏越厉害,而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气压越高的情况下气密性反而越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海萍,未经李海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617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骨科微创上钉器
- 下一篇:一种肿瘤消融针的尾部密封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