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碰撞侧缓冲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0061447.8 | 申请日: | 2019-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870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发明(设计)人: | 黄科;钟鑫;钟波;崔邓奇;于文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30 | 分类号: | F16F9/30;F16F9/36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张威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凤***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能元件 导向筒 侧缓冲器 防碰撞 抵顶 底座 本实用新型 缓冲头 变形吸收 紧固连接 塑性变形 吸收能量 吸收碰撞 重复利用 后壳体 有效地 封盖 壳体 溃缩 伸入 吸能 串联 替代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碰撞侧缓冲器,包括底座;第一导向筒,紧固连接于底座上;第二导向筒,套设于第一导向筒的外侧;缓冲头,封盖于第二导向筒的一端;第一吸能元件,容置于第一导向筒内,第一吸能元件的一端与底座抵顶;以及第二吸能元件,容置于第二导向筒内,第二吸能元件的一端伸入第一导向筒内并与第一吸能元件的另一端抵顶,第二吸能元件的另一端与缓冲头抵顶。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第二吸能元件与第一吸能元件串联,通过第二吸能元件配合第一吸能元件吸收碰撞所产生的能量,以第二吸能元件溃缩变形吸收能量的方式替代壳体塑性变形吸收能量的方式,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防碰撞侧缓冲器完成吸能后壳体被破坏、无法重复利用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被动安全防护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防碰撞侧缓冲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防碰撞侧缓冲器一般是采用弹性体弹性变形+金属外壳塑性变形的方式实现吸能缓冲,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橡胶片、弹性体、胶泥等结构弹性变形吸能,当车辆发生意外碰撞时先由防碰撞侧缓冲器的弹性元件吸能,接着由防碰撞侧缓冲器的壳体进行塑性变形吸能,这样吸能完成后,壳体被破坏,不能重复利用,并且在吸能过程中壳体的塑性吸能载荷波动很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碰撞侧缓冲器,包括但不限于解决防碰撞侧缓冲器完成吸能后壳体被破坏、无法重复利用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碰撞侧缓冲器,包括:
底座;
第一导向筒,紧固连接于所述底座上;
第二导向筒,套设于所述第一导向筒的外侧,并可沿所述第一导向筒的轴向滑动;
缓冲头,封盖于所述第二导向筒的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
第一吸能元件,容置于所述第一导向筒的筒腔内,所述第一吸能元件的一端与所述底座抵顶,设置为吸能后可恢复原状;以及
第二吸能元件,容置于所述第二导向筒的筒腔内,所述第二吸能元件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导向筒的筒腔内并与所述第一吸能元件的另一端抵顶,所述第二吸能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缓冲头抵顶,设置为通过溃缩吸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吸能元件为蜂窝结构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吸能元件包括:
缸体;
第一端盖,封盖于所述缸体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二吸能元件抵顶;
第二端盖,封盖于所述缸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缸体围合形成有密封腔;
弹性胶泥,填充于所述密封腔内;
活塞,容置于所述密封腔内;以及
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所述活塞紧固连接,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贯穿于所述第二端盖,并与所述底座抵顶。
可选地,所述第一吸能元件包括:
缸体;
第一端盖,封盖于所述缸体的一端,并与所述底座抵顶;
第二端盖,封盖于所述缸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缸体围合形成有密封腔;
弹性胶泥,填充于所述密封腔内;
活塞,容置于所述密封腔内;
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所述活塞紧固连接,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贯穿于所述第二端盖,并伸出所述密封腔外;以及
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活塞杆一体成型,所述挡板的远离所述活塞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二吸能元件抵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614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隔振缓冲装置
- 下一篇:一种油囊式高压开关缓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