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沟宽渐变式隔震沟有效
申请号: | 201920052001.9 | 申请日: | 2019-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988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发明(设计)人: | 罗文俊;徐长节;魏星;李中奇;黄大维;蒋峻楠;曹鹏飞;程龙;高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31/08 | 分类号: | E02D31/08 |
代理公司: | 31214 上海申蒙商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明凯 |
地址: | 330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震 沟体 本实用新型 短桩 工程开挖量 反比关系 体内壁面 有效减少 逐渐减小 长方向 渐变式 连续墙 震源 沟宽 减小 开挖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沟宽渐变式隔震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沟包括沟体以及沿所述沟体内壁面设置的一圈连续墙,所述沟体的宽度与距震源的距离呈反比关系,所述沟体底部布设有至少一排隔震短桩。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将隔震沟与隔震短桩两种隔震方式结合为一体,在有效增强隔震效果的同时还可减小隔震沟开挖的深度,同时沟体的宽度自中心沿沟长方向向两侧逐渐减小减少,有效减少了工程开挖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施工防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沟宽渐变式隔震沟。
背景技术
在进行强夯施工时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其中的一部分能量将转变为应力波,应力波主要变现为地震波。地震波会从夯点传向四周,引起地面的震动,这种震动会使周边的土体发生不均匀沉降,从而对施工现场周边环境、居民、建筑物以及地下管线等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
为减小强夯施工产生的震动对周边环境和居民造成的不利影响,一般会在施工现场与周边被保护的目标之间设置一定深度和一定宽度的隔震沟。工程中常规做法就是直接挖沟填砂或只挖沟不填,此类隔震沟存在着以下众多弊端:一是隔震沟的沟深沿长度方向一直不变,而事实上震动强度的强弱与距离震源的距离呈正相关,事实上远离震源的位置并不需要与接近震源位置开挖相同的沟深,所以沟深不变将造成不必要工程量的增加和建筑材料的浪费;二是隔震沟并没有任何的内部支撑体系,一旦隔震沟的深度太深,开挖时就可能造成隔震沟两侧的土体坍塌,若隔震沟的深度不够,将无法达到有效的隔震效果;三是隔震沟内容易积水,而震动产生的纵波是可以通过液体传播,沟内积水将造成隔震沟的隔振效果减弱甚至失去隔振效果;四是地震波还可以通过地下水向周围传播,而现有技术中的隔震沟无法将这部分震动进行隔离。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沟宽渐变式隔震沟,该隔震沟的沟体内壁面设置有一圈连续墙,沟体的宽度在沟长方向上呈变化状,且沟底布设有隔震短桩,在减少隔震沟的开挖量的同时增强了隔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沟宽渐变式隔震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沟包括沟体以及沿所述沟体内壁面设置的一圈连续墙,所述沟体的宽度与距震源的距离呈反比关系,所述沟体底部布设有至少一排隔震短桩。
所述隔震短桩贯入土体的长度与距所述震源的距离呈反比关系。
所述连续墙靠近所述震源的一侧墙面呈凹凸不平的减震结构。
所述减震结构为蜂窝结构或栅格结构。
所述连续墙的顶部和中部沿所述沟体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顶部内支撑和中部内支撑,所述顶部内支撑和所述中部支撑的两端均分别连接于所述连续墙上。
所述顶部内支撑和所述中部内支撑与所述连续墙呈凹凸配合,即所述连续墙与所述顶部内支撑和所述中部内支撑连接处对应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部设置有减震缓冲垫。
所述连续墙的底部深度至少大于所述沟体的沟底深度1m。
所述沟体内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底端贯入所述沟体底部的土体中、顶部伸出于地面。
所述沟体内填充有矿渣。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将隔震沟与隔震短桩两种隔震方式结合为一体,在有效增强隔震效果的同时还可减小隔震沟开挖的深度,同时沟体的宽度自中心沿沟长方向向两侧逐渐减小减少,有效减少了工程开挖量,隔震沟内还填有矿渣并利用泄压管排空周围的地下水,进一步增强了隔震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沟宽渐变式隔震沟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沟宽渐变式隔震沟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交通大学,未经华东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520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