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喷淋塔内液气混合强化旋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045024.7 | 申请日: | 2019-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5938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0 |
发明(设计)人: | 张君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君宇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450 天津市滨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喷淋塔 内液气 混合 强化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喷淋塔内液气混合强化旋流装置,涉及脱硫除尘设备的技术领域,其包括同轴设置的盲板和外罩筒,所述外罩筒贴合喷淋塔的塔体内壁固定,并且所述外罩筒位于喷淋塔的喷淋装置的下方;所述盲板的侧壁与所述外罩筒的内壁之间连接有若干个沿所述盲板的周向等距分布的叶片,所述盲板与所述外罩筒位于不同的平面内。本实用新型具有提高喷淋的传质比,降低喷淋的液气比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脱硫除尘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喷淋塔内液气混合强化旋流装置。
背景技术
喷淋塔是烟气脱硫塔,喷淋除尘塔等应用的重要形式。喷淋塔内设有多层喷淋装置,一般要求喷头的覆盖面积为塔截面积的200%-300%,烟气自下而上,喷淋自上而下,通过强烈的液气混合,传质交换,完成脱硫化学反应,烟尘清洗等工作。
在正常的喷淋塔中,大约有30%-40%的喷淋液,在极短的滞空时间内就触碰塔壁,进而顺壁留下,不能完成碎化、雾化,不能达到与烟气进行强烈混合和有效传质的作用。往往造成循环喷淋、喷雾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喷淋塔内液气混合强化旋流装置,其具有提高喷淋的传质比,降低喷淋的液气比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喷淋塔内液气混合强化旋流装置,包括同轴设置的盲板和外罩筒,所述外罩筒贴合喷淋塔的塔体内壁固定,并且所述外罩筒位于喷淋塔的喷淋装置的下方;所述盲板的侧壁与所述外罩筒的内壁之间连接有若干个沿所述盲板的周向等距分布的叶片,所述盲板与所述外罩筒位于不同的平面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喷淋到塔壁上的喷淋液下流时遇到外罩筒,并从外罩筒流到叶片上。在喷淋液沿叶片下流的过程中,新进入的烟气会首先与沿叶片下流的喷淋液接触,烟气与喷淋液发生强烈的传质。进一步,一部分喷淋液被烟气吹至叶片上沿进而雾化;另一部分未被吹飞的喷淋液流到叶片下沿,还会有落雨效果,进而提高了喷淋液的利用率,提高了气液混合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罩筒的内壁设置有若干个将下流的喷淋液引导至叶片上的导流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沿外罩筒下流的喷淋液更多的引导到叶片上,使更多的喷淋液沿叶片下滑,提高喷淋液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流槽倾斜设置于两个相邻的叶片之间,处于较低处的所述导流槽的一端联通至与该端相对的所述叶片的上表面;处于较高处的所述导流槽的一端位于与该端相对的所述叶片的正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位于相邻叶片之间的所有沿外罩筒下流的液体都能够引导到叶片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流槽的数量与所述叶片的数量一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每一个叶片都配置一个导流槽,使叶片之间沿外罩筒下流的液体都会经导流槽引导至叶片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盲板背离所述外罩筒的一侧设置有整流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升的烟气沿整流锥进入到叶片所在的区域,一方面减少气流的动能损失;另一方面避免气流在盲板处堆积,影响烟气与喷淋液体的混合。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整流锥与所述盲板的侧壁相切且平滑过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平滑的表面会更好的提供整流效果,减少湍流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罩筒的内壁的上端边缘倒有圆角,所述圆角延展至所述外罩筒的外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塔体下流的液体在外罩筒上沿圆角下滑,使液体不易在外罩筒的上表面堆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君宇,未经张君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4502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