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神经传导速度检测仪有效
申请号: | 201920041981.2 | 申请日: | 2019-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128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赵庆阳;刘德洁;黄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庆阳 |
主分类号: | A61B5/00 | 分类号: | A61B5/00 |
代理公司: | 50217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向林<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556000 贵州省黔***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壳体 弹簧 生物传感器 参考电极 刺激电极 壳体滑动 神经传导 安装孔 速度检测仪 贯穿 医疗设备领域 控制电路板 显示屏固定 电路板 便于携带 便于移动 实际需求 速度检测 通断电 包覆 显示屏 电源 背离 体内 制造 | ||
本方案公开了医疗设备领域的一种便携式神经传导速度检测仪,包括壳体、刺激电极、参考电极、生物传感器、显示屏、电路板和电源,壳体内设有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第一弹簧与刺激电极连接,刺激电极贯穿壳体且与壳体滑动连接,第二弹簧与参考电极连接,参考电极贯穿壳体且与壳体滑动连接,第三弹簧与生物传感器连接,生物传感器贯穿壳体且与壳体滑动连接,壳体上设有安装孔,安装孔与生物传感器背离,显示屏固定连接在安装孔中,壳体上还设有控制电路板通断电的开关。本方案的神经传导速度检测仪可以单独对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外形由壳体包覆,便于移动,且结构简单,壳体尺寸可以按实际需求制造,便于携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神经传导速度检测仪。
背景技术
神经传导速度是用于评定周围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用于各种原因的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够发现周围神经病的亚临床病灶,能区分是轴索损害还是髓鞘脱失。
在内分泌科中,神经传导速度常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来测定,是由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人体神经提供一定的电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时间阈值后,引起神经纤维的兴奋,并沿着神经纤维的走向将兴奋传递到目标肌肉,目标肌肉在接收到神经的兴奋后,会转换为一次肌肉的动作电位,仪器记录到动作电位后,将这次传导的距离除以传导的时间后,即能检测出神经纤维传导的速度。
使用现有的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时,需要装备专有配件,如刺激器、数据线、电位腕带等,且数据线和电位腕带还容易缠绕,这样神经传导速度检测过程繁琐,检测周期长,浪费了大量时间。另外,现有的肌电图诱发电位仪体积较大,不方便移动,现在对床位的病人进行检测时,需要将病人集中到放置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的房间检测,这样造成了病人的拥挤,影响房间的环境质量,且有些行动不便病人去检测就比较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便携式神经传导速度检测仪,以解决现有的神经传导速度检测设备检测神经传导速度的过程较为繁琐,导致检测周期长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方案:一种便携式神经传导速度检测仪,包括壳体、刺激电极、参考电极和生物传感器,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与刺激电极连接,刺激电极贯穿壳体且与壳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与参考电极连接,所述参考电极贯穿壳体且与壳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弹簧与生物传感器连接,生物传感器贯穿壳体且与壳体滑动连接,所述生物传感器、参考电极和刺激电极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壳体上与生物传感器背离的一侧设有显示屏;所述壳体内固定连接有电路板和电源,所述电路板上设有处理器,所述壳体上设有控制电路板通断电的开关;所述刺激电极、参考电极、生物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均电信号连接在处理器的信号输入端,所述显示屏的信号输入端与处理器的信号输出端电信号连接。
本方案的工作原理为:使用时,手持壳体靠近患者,将刺激电极、参考电极和生物传感器接触患者皮肤,并且将刺激电极对准神经干,生物传感器对准肌腹,参考电极对准肌腱。然后启动开关,使电路板通电,刺激电极与参考电极分别刺激神经干和肌腱,生物传感器在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上可记录到2次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测定其不同的潜伏期(刺激神经到肌肉收缩所需的时间),用刺激电极和参考电极之间的距离除以两点间潜伏期差,即为神经的传导速度。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1、本方案的神经传导速度检测仪相对于现有的肌电图诱发电位仪中的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系统,可以单独对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外形由壳体包覆,便于移动,且结构简单,壳体尺寸可以按实际需求制造,便于携带;2、壳体上带有显示屏,能将处理器接收刺激电极、参考电极以及生物传感器传递的信息计算后,将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显示出来,便于医护人员查看;3、刺激电极、参考电极以及生物传感器与壳体之间均设有弹簧,这样便于适应患者神经干、肌腹和肌腱的不同空间位置,且避免对患者皮肤压迫导致患者吃痛。4、本方案无需安装配件就可以直接使用,操作简单,减少了检测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庆阳,未经赵庆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419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