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侧部进出风散热的多头炉有效
申请号: | 201920038443.8 | 申请日: | 2019-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792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谢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刚 |
主分类号: | F24C7/06 | 分类号: | F24C7/06;F24C7/08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顺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32 | 代理人: | 关健垣 |
地址: | 432613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底壳 风扇组件 电源区 散热区 连通 电源组件 发热组件 控制组件 电热区 散热 隔板 出风口 多头炉 进风口 本实用新型 吹风散热 高热环境 工作寿命 直接传递 左右两侧 出风端 发热区 和面板 进风端 电热 分隔 盖合 两组 电源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侧部进出风散热的多头炉,包括相互盖合的底壳和面板,所述底壳内设有至少两组发热组件、控制组件、电源组件以及风扇组件;所述底壳内设有隔板,隔板把底壳分隔成电热区、电源区以及散热区,所述发热组件安装在电热区内,电源组件安装在电源区内,控制组件、风扇组件安装在散热区内;所述底壳的左右两侧设有进风口、后侧设有出风口,进风口与散热区连通,出风口与电热区、电源区连通,风扇组件的进风端与散热区连通,出风端与电热区、电源区连通。本实用工作时,风扇组件工作为发热区、电源区吹风散热,发热组件、电源组件的热量难以直接传递至散热区,避免控制组件处于高热环境下工作,提高工作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饪炉具,具体是一种侧部进出风散热的多头炉。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文件号CN105805793A公开了一种电陶炉结构,包括本体,本体上设有陶瓷烤盘,本体内位于陶瓷烤盘的下方分别设有发热区域及电路区域,发热区域内设有发热盘,电路区域内设有电路元器件,发热区域及电路区域之间设有双层隔热挡墙,双层隔热挡墙之间形成空气隔离带。
现有技术中,电陶炉的散热孔(出风口)都开设在本体(底壳)的底部,由于本体(底壳)的底部通常要承托在桌面上,因此,其散热孔(出风口)可供气流流通的空间非常小,导致其散热效果非常差。
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侧部进出风散热的多头炉,其散热效果好,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侧部进出风散热的多头炉,包括相互盖合的底壳和面板,所述底壳内设有至少两组发热组件、控制组件、电源组件以及风扇组件;所述底壳内设有隔板,隔板把底壳分隔成电热区、电源区以及散热区,所述发热组件安装在电热区内,电源组件安装在电源区内,控制组件、风扇组件安装在散热区内;所述底壳的左右两侧设有进风口、后侧设有出风口,进风口与散热区连通,出风口与电热区、电源区连通,风扇组件的进风端与散热区连通,出风端与电热区、电源区连通;所述风扇组件工作时,外界的空气从进风口进入散热区,再通过风扇组件进入电热区、电源区,最后从出风口排出。
所述散热区位于底壳的前侧,电热区、电源区分布在底壳的后侧。
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竖向围设在发热组件的外围,其上端与面板抵靠连接,下端与底壳的内底抵靠连接,所述第一隔板以内的区域为电热区,第一隔板以外的区域通过第二隔板分隔成电源区和散热区,第二隔板上端与面板抵靠连接,下端与底壳的内底抵靠连接。
所述风扇组件安装在散热区的下部位置,控制组件安装在散热区的上部位置,风扇组件的进风端朝上。
所述电热区、电源区分别与风扇组件成组设置。
所述底壳开口的外缘环设有向外凸起的支撑台阶,进风口分布在支撑台阶的左右两侧壁上,出风口分布在支撑台阶的后侧壁上,支撑台阶的的内侧还设有支撑条,面板盖合在支撑条上。
所述发热组件为电磁炉发热组件、电陶炉发热组件、光波炉发热组件、金属盘发热组件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
在底壳内设置隔板,把底壳分隔成放置发热组件的发热区、放置电源组件的电源区、以及放置控制组件及风扇组件的散热区,多头炉工作时,风扇组件工作为发热区、电源区吹风散热,发热组件、电源组件的热量难以直接传递至散热区,外界的空气先流经散热区为控制组件散热,再流经发热区、电源区为发热组件、电源组件散热,避免控制组件处于高热环境下工作,提高工作寿命,侧进风后出风的方式可提高散热气流的流通空间及流通速度,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刚,未经谢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384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