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下密封舱体活塞换热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037665.8 | 申请日: | 2019-0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318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 发明(设计)人: | 魏志强;殷波;贾东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H01H37/44 |
| 代理公司: | 37241 青岛中天汇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雷斐<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腔 散热管 电子元器件 活塞 舱体 热交换 换热装置 水下密封 出水口 电磁阀 加热管 进水口 水银 端盖 连通 缠绕 体内 本实用新型 径向密封 密封水银 散热腔室 散热问题 密封舱 散热 水泵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下电子元器件的散热,尤其是水下密封舱体活塞换热装置。包括散热腔、密封水银腔、水银加热管、CPU散热管和电磁阀,换热装置通过水银加热管、CPU散热管、电磁阀和水泵与CPU热交换;所述散热腔内设有径向密封的活塞,活塞将散热腔分为左、右两个散热腔室,左散热腔的环形外侧缠绕有第一组CPU散热管,右散热腔的环形外侧缠绕有第二组CPU散热管,左散热腔设有进/出水口Ⅰ,进/出水口Ⅰ与舱体端盖上的孔连通,右散热腔设有出/进水口Ⅱ,出/进水口Ⅱ与舱体端盖上的孔连通。其通过热交换的方式解决了密封舱体内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问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保证了水下密封舱体内电子元器件的正常工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下电子元器件的散热,尤其是水下密封舱体活塞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水下密封舱体是一种在水下环境使用,内部集成有大量电子器件的舱体结构,其广泛应用于水下工程设备、水下监控、海底观测网络、水下机器人(如ROV—无人遥控潜水器、AUV—无缆水下机器人)及国防等诸多领域。由于内部电子器件众多,当功率较大时发热问题也非常严重,这一问题严重降低了内部电子器件的寿命,从而也对整台设备的可靠性产生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水下密封舱体活塞换热装置,其通过热交换的方式解决了密封舱体内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问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保证了水下密封舱体内电子元器件的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下密封舱体活塞换热装置,其中,包括散热腔、密封水银腔、水银加热管、CPU散热管和电磁阀,换热装置通过水银加热管、CPU散热管、电磁阀和水泵与CPU热交换;
所述散热腔内设有径向密封的活塞,活塞将散热腔分为左、右两个散热腔室,左散热腔的环形外侧缠绕有第一组CPU散热管,右散热腔的环形外侧缠绕有第二组CPU散热管,左散热腔设有进/出水口Ⅰ,进/出水口Ⅰ与舱体端盖上的孔连通,右散热腔设有出/进水口Ⅱ,出/进水口Ⅱ与舱体端盖上的孔连通;
所述散热腔呈T型,密封水银腔设置在散热腔中部的凹槽内,密封水银腔包括左侧密封水银腔和右侧密封水银腔,左侧密封水银腔和右侧密封水银腔分别设置在活塞的两侧,活塞的中部连接连接有轴向的推杆,推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左侧密封水银腔和右侧水银腔内,左侧密封水银腔的左端面、右侧密封水银腔的右端面分别设置行程开关,左侧密封水银腔的环形外侧面缠绕有第一组水银加热管,右侧密封水银腔的环形外侧面缠绕有第二组水银加热管;
所述第一组水银加热管和第一组CPU散热管之间呈并联设置,第二组水银加热管和第二组CPU散热管之间呈并联设置,第一组水银加热管和第一组CPU散热管同时与电磁阀的第一出水口连通,第二组水银加热管和第二组CPU散热管同时与电磁阀的第二出水口连通,电磁阀的进水口与水泵的出水口连通,电磁阀线圈与左侧密封水银腔、右侧密封水银腔的行程开关电连接;
还包括大齿轮、小齿轮、驱动舱和除尘圈,大齿轮通过其中心的转轴与舱体端盖连接,沿大齿轮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数个滤网,滤网的位置与舱体端盖上的孔相对应,除尘圈与滤网接触,大齿轮与小齿轮相啮合,小齿轮与驱动舱内的电机输出轴连接,驱动舱设置在密封舱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该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能够保持水下密封舱体内的温度保持恒定,防止舱体内电子元器件的温度过高而影响其正常工作,保证整个水下密封舱体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C-C向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3766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载设备及其防尘通风结构
- 下一篇:新型散热铜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