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035203.2 | 申请日: | 2019-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032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黄根茂;袁波;乔贵洲;徐古胜;陈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G06F3/044;G06F3/045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张海英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弯折部 功能层 显示面板 弯折区 弯折延伸 显示装置 延伸区 粘结层 本实用新型 触控功能层 相对设置 层叠层 断裂的 贴合 弯折 走线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其中显示面板包括若干功能层,触控功能层和显示若干功能层叠层设置;其中,若干功能层中至少包括第一功能层和第二功能层,第一功能层包括第一可弯折部,第一可弯折部包括第一弯折区和第一非弯折延伸区;第二功能层包括第二可弯折部,第二可弯折部包括第二弯折区和第二非弯折延伸区;第一弯折区和第二弯折区相对设置,第一可弯折部和第二可弯折部通过第一粘结层相贴合,第一粘结层至少设置于第一延伸区和第二延伸区之间,简化了显示面板的弯折工艺,同时降低了走线断裂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柔性显示装置凭借其轻薄、可弯折、耐冲击的特性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柔性显示装置通常包括显示面板和外挂式触摸屏,为提高屏占比,通常将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以及外挂式触摸屏与显示面板非显示区对应的边框区折叠到屏体背面。
然而,现有的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以及外挂式触摸屏的边框弯折工艺复杂,且会增加触摸屏边框区内走线断裂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简化显示面板的弯折工艺,降低触摸屏边框区内走线断裂的风险。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若干功能层,若干功能层叠层设置;
其中,若干功能层中至少包括第一功能层和第二功能层,第一功能层包括第一可弯折部,第一可弯折部包括第一弯折区和第一延伸区;第二功能层包括第二可弯折部,第二可弯折部包括第二弯折区和第二延伸区;
第一弯折区和第二弯折区相对设置,第一可弯折部和第二可弯折部通过第一粘结层相贴合,第一粘结层至少设置于第一延伸区和第二延伸区之间通过至少在第一延伸区和第二延伸区之间设置第一粘结层,使得第一功能层和第二功能层的第一弯折区和第二弯折区的弯折可以通过一次弯折工艺实现,简化了显示面板的弯折工艺,同时降低了走线断裂的风险。
其中,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在显示区内,第一功能层和第二功能层通过第二粘结层相贴合。通过第二粘结层将显示区内的第一功能层和第二功能层进行粘合,可以使得整个显示面板的模组结构更加紧凑可靠,使显示面板更加耐用。
其中,第一粘结层与第二粘结层间隔设置。该间隔可以是第一粘结层与第二粘结层之间的镂空区域,第一粘结层和第二粘结层的镂空区域可以设置在与第一功能层的第一弯折区和/或第二功能层的第二弯折区对应的区域,以减薄整个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包括第一弯折区、第二弯折区以及第一弯折区与第二弯折区之间的部分)的厚度,使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更加容易弯折。
其中,第一粘结层设置在第一延伸区和第二延伸区之间,进而使得整个显示面板的弯折区的厚度大大降低,使得显示面板的弯折区更容易弯折;并且,由于第一延伸区和第二延伸区内存在第二粘结层,在保证通过一次弯折即可实现对第一功能层和第二功能层同时弯折的前提下,减薄了整个显示面板弯折区的厚度,使得显示第一弯折区和第二弯折区的弯折更加容易实现,并且使得第一弯折区和第二弯折区不易出线应力不均的问题,进而降低第一弯折区和第二弯折区内走线断裂的风险。
其中,第一粘结层设置在第一延伸区和第二延伸区之间,以及设置在第一弯折区与第二弯折区之间的部分区域,使得第一功能层和第二功能层被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整个显示面板在弯折时不容易出现开胶现象,使显示面板的模组结构更加紧凑和牢固。
其中,第一可弯折部上设置有第一金属引线,第二可弯折部上设置有第二金属引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352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