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两个油气分离器的汽车发动机缸盖罩盖有效
申请号: | 201920017995.0 | 申请日: | 2019-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699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0 |
发明(设计)人: | 刘春哲;李岳;高睿奇;侯振兴;姜洁;刘禹辰;郑宝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航天新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7/00 | 分类号: | F02F7/00;F01M13/04 |
代理公司: | 沈阳世纪蓝海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32 | 代理人: | 王胜利 |
地址: | 11004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气分离器 油气分离 档板 空腔 汽车发动机缸盖 分离效果 迷宫盖板 冲击板 带孔 罩盖 分离器 汽车发动机技术 油气分离通道 油气分离效率 分离效率 结合方式 油气出口 回流板 撞击板 滤棉 过滤 | ||
一种具有两个油气分离器的汽车发动机缸盖罩盖,属于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克服了现有技术仅有一个油气分离器,油气分离通道短,流速慢,分离效率低和分离效果差的问题,特征是在迷宫盖板上设有第一油气分离器,在迷宫盖板上安装有采用滤棉过滤与撞击板结合方式的第二油气分离器,且第二油气分离器的四周都形成油气出口,在第一油气分离器和回流板与左侧第一档板之间形成第一油气分离空腔,在左侧第一档板与带孔冲击板之间形成第二油气分离空腔,在带孔冲击板与右侧第一档板和第二档板之间形成第三油气分离空腔,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一分离器、第二油气分离器和3个油气分离空腔进行四次油气分离,进一步提高了油气分离效率和分离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两个油气分离器的汽车发动机缸盖罩盖。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曲轴箱内的混合油气、发动机燃烧室内的废气以及曲轴连杆等部件的润滑系统产生的油气会进入到发动机罩盖内,通过罩盖内部的油气分离结构实现油气分离,以改善排放效果和减少机油消耗。现有技术中,用于汽车发动机气门室罩盖的油气分离器结构,有的是在迷宫隔板上位于油气分离空间均布多个隔板,通过多个隔板将油气分离空间分割成多个相通的空间,使得油气的流动通道成曲线通道,在流动的过程中实现油气分离。还有的在多个隔板上加工有错开的油气分离孔,通过错开的油气分离孔,形成曲线通道进行油气分离。上述结构中,直接采用油气在隔离板隔成的曲线通道分离油气,由于隔板与罩盖本体之间的间隙较大,影响油气分离的效果,而在隔板上加工油气分离孔的结构,油气分离通道短,油气分离效果也不好,所以,上述两种结构都存在油气分离效率低、效果差、污染较大和机油消耗高的问题。
本申请人提出的申请号为CN201320845827.3(CN203685410U)公开的“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的塑料气门室罩盖”,在迷宫挡板上左右两侧各设置有迷宫挡板S形分流板和带孔隔板,由带孔隔板形成多个曲线油气分离通道,在罩盖主体上设置有与迷宫挡板S形分流板相对应的罩盖主体S形分流板,罩盖主体S形分流板与迷宫挡板S形分流板共同形成多条S形油气分离通道,由多条S形油气分离通道和多个曲线油气分离通道构成复合油气分离通道相对延长了油气分离通道的长度,通过对混合油气进行两次油气分离,提高了油气分离的效果。但是,该实用新型是直接在隔板上开有分流孔,不能有效分离小粒径范围的油滴,还存在分流效果较差的问题。
申请号为CN201721865100.6(CN207847791U)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款增压发动机塑料气门室罩盖”,该实用新型所述油气分离结构包括有第一油气分离结构和第二油气分离结构;所述第一油气分离结构与所述罩盖本体内壁呈一定角度倾斜设置,包括有固设于所述罩盖本体内壁上的插槽,插接于所述插槽内的第一油气分离挡板,第一油气分离挡板上设有若干通气孔,在混合油气经过所述第一油气分离挡板时,油受到撞击沿着所述第一油气分离挡板滑落至腔体内,气体经过所述通气孔流至第二油气分离结构,所述第二油气分离结构包括有若干个平行设置的第二油气分离挡板,所述第二油气分离挡板与所述罩盖本体的内壁为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油气分离挡板为波浪形结构,从所述第一油气分离结构出来的气体由于油气分离效率的问题还会带有一定的油,因此经过所述第二油气分离挡板的撞击可以进一步被分离出来。该实用新型公开了固设于所述罩盖本体内壁上的插槽和插接于所述插槽内的第一油气分离挡板,该实用新型在气门室罩盖本体内部上设置有两个油气分离结构,以起到充分的油气分离作用,提高油气分离效率,且第一油气分离挡板隔板与罩盖本体为插接结构,但是,该实用新型仍然是混合油气直接通过撞击第一油气分离挡板和第二油气分离挡板进行油气分离的,分离不完全,也只能分离大颗粒油滴,分离效率低分离效果差,气体还会带走一些微小颗粒的油,导致机油携带量大,燃烧后,增加排放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航天新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沈阳航天新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179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