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折返式强化脱氮人工湿地有效
申请号: | 201920010996.2 | 申请日: | 2019-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837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发明(设计)人: | 黄会斐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41 | 代理人: | 王利强 |
地址: | 310031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节池 集水管 进水管 人工湿地主体 出水阀门 进水阀门 出水管 阀门 出水装置 进水装置 人工湿地 折返式 脱氮 连通 工作状态切换 本实用新型 控制器连接 有效缓解 运行稳定 折返 构型 内腔 能耗 堵塞 节约 出口 | ||
一种新型折返式强化脱氮人工湿地,包括第一调节池、第二调节池和人工湿地主体,人工湿地主体的两端均设置进水装置和出水装置,第一调节池和第二调节池的构型相同,第一调节池和第二调节池均包含进水管、进水阀门、集水管、集水管阀门、出水管和出水阀门,进水管位于调节池的上部,进水管上设置进水阀门,进水管与人工湿地主体的进水装置连通,其出水装置与集水管连通,集水管上设置及集水管阀门,集水管的出口位于调节池内腔,调节池上设有出水管,出水管上设置出水阀门;进水阀门、集水管阀门和出水阀门均与用于控制原有模式和折返模式两个工作状态切换运行的控制器连接。本实用新型有效缓解堵塞问题、操作简便、节约能耗、运行稳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领域,涉及一种强化脱氮人工湿地。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对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要求日趋严格,尾水中总氮已成为重要考核目标。但目前国内多数污水厂仍不具高效脱氮能力,尾水难以达标排放,工艺急需提标改造。另一方面,农村污水近年来也逐渐得到重视。为牢固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近年来对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出水排放要求和监管日益严格。
人工湿地是一种投入少、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稳定的污水处理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及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从目前已有的工程实践来看,用于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的人工湿地主要承担了深度处理作用,进一步去除污水处理厂尾水中的总氮,以达到一级A甚至“准四类”排放标准。而在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中,人工湿地常作为末端处理工艺,主要采用AO+人工湿地、A2O+人工湿地等,出水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由此可见,在现有污水处理体系中,人工湿地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实际运行中,填料层对污水中悬浮物的截留,以及填料表面生物膜脱落容易造成人工湿地的堵塞,导致湿地处理效率降低。在湿地进水前端,由于污水中悬浮物及基质丰富,微生物处于富营养状态,生物膜生长迅速,堵塞现象尤其明显。而在湿地出水端,由于悬浮物及基质基本耗尽,生物膜处于寡营养状态,生物膜生长缓慢,堵塞现象较为缓和。因此在人工湿地中,通常在湿地进水端出现严重堵塞,而在出水端堵塞情况相对趋缓。常见的缓解堵塞的方法是将湿地停床休整来恢复部分渗透性。通过停床休整,微生物由于饥饿而逐渐进入内源呼吸期,通过消耗胞外聚合物或胞内成分,逐渐老化死亡。同时,填料空隙截留的悬浮物也逐渐被降解,从而恢复湿地的渗透能力。而严重的堵塞则需要对湿地填料进行清洗或更换,极大的增加了运行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人工湿地易堵塞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有效缓解堵塞问题、操作简便、节约能耗,运行稳定的新型折返式强化脱氮人工湿地,采用了折返式人工湿地设计,当湿地由于悬浮物及填料生物膜脱落出现堵塞时,折返湿地进水方向,使原有的进水端成为湿地的出水端,原有的出水端成为进水端。在折返进水方向后,原来堵塞的进水端成为了出水端,而在出水端处,悬浮物及基质基本耗尽,此时微生物将处于寡营养状态并逐渐老化死亡,悬浮物也逐渐被降解,使积累的堵塞得到缓解。通过周期性折返湿地进水方向,填料层中生物膜交替处于富-寡营养状态,减缓了填料表面生物膜的生长速率,缓解了湿地堵塞问题,充分发挥人工湿地填料层对污染物的截留、吸附和降解作用,提高其脱氮效果,满足尾水达标排放。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未经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1099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