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007488.9 | 申请日: | 2019-01-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426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3 |
| 发明(设计)人: | 徐蕙;李奎;王晓丹;黄祯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华银医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G01N21/01 |
| 代理公司: | 广州瑞之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14 | 代理人: | 黄爱君 |
| 地址: | 511400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丰泽***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前机壳 电路板 按键板 采集 封口盖 后机壳 试管盖 显示屏 毒性检测仪 发光细菌 一端连接 按键孔 电连接 检测仪 密封腔 套管 本实用新型 显示屏镶嵌 便于携带 螺钉固定 密封性好 螺钉 屏幕 感应器 按键 紧贴 户外 穿过 检测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包括前机壳、后机壳、显示屏、按键板、电路板、采集套管、采集座、试管盖和封口盖;前机壳通过螺钉与后机壳连接;前机壳上设置有按键孔、屏幕孔,显示屏镶嵌在屏幕孔上且与电路板电连接;按键板上设置有按键穿过按键孔,且按键板后端与电路板上设置的感应器紧贴,按键板上设置有凹槽放置在显示屏后端;显示屏、按键板和电路板通过螺钉固定在前机壳上;采集座固定在前机壳底部与电路板电连接,采集套管一端连接采集座,一端连接试管盖,三者形成第一密封腔放置在检测仪内部,试管盖上方为封口盖,封口盖、前机壳与后机壳连接形成第二密封腔;本检测仪便于携带、密封性好、适用于户外检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仪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
背景技术
发光细菌是一类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能够发射可见荧光的细菌,这种可见荧光波长在450~490nm之间,在黑暗处肉眼可见。目前,全世界已命名的发光细菌有以下几种①属于异短杆菌属的有发光异短杆菌;②属于发光杆菌属的有明亮发光杆菌和鳆发光杆菌;③属于希瓦氏菌属的有羽田希瓦氏菌;④属于弧菌属的有哈维氏弧菌、美丽弧菌生物型I、费氏弧菌、火神弧菌和东方弧菌。霍乱弧菌和地中海弧菌中的某些菌株有发光现象,曾有报道易北河弧菌有发光现象,后将其重新分类归入霍乱弧菌。另外,中国学者分离到一株淡水发光细菌命名为青海弧菌。在以上发光细菌中,异短杆菌和青海弧菌属于淡水发光细菌,其它都是海洋细菌。发光细菌主要分布于海洋环境中。发光机理的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发光细菌的发光机理是相同的,是由特异性的荧光酶(LE)、还原性的黄素(FMNH2)、八碳以上长链脂肪醛(RCHO)、氧分子(O2)所参与的复杂反应,大致历程如下:FMNH2+LE→FMNH2·LE+O2→LE·FMNH2·O2+RCHO→LE·FMNH2·O2·RCHO→LE+FMN+H2O+RCOOH+光,概括的说就是,还原性的黄素和八碳以上长链脂肪醛被氧分子氧化,产生的能量并不被生物体储存,而是通过光的形式释放出来,其反应同时释放出最大发光强度在450-490nm波长处的蓝绿光。其中三步反应产生三种中间产物,寿命极短,很难分离出来。发光细菌的鉴定方法:一、直接用肉眼观察是否发出蓝绿色的光。二、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发出的光波长是否在450nm~550nm之间。三、用革兰氏试剂染色后镜检看是否为红色。
由于发光细菌的发光强度与某些污染物的浓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能够稳定、快速地反映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变化;而且检测时间短(在5~15min)、灵敏度高(细胞基本物质代谢受到影响前发光反应先被抑制),海洋发光细菌的发光特性与环境中有毒污染物的毒性有关,可用于毒物的检测。
目前市面上的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在使用上存在以下缺陷:此类检测仪体积较大,不方便携带,且发光细菌对光的敏感度极强,目前应用于户外环境的该类检测仪密封性不强,在检测过程中容易受外界光的影响,进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便于携带、密封性好、适用于户外检测的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
为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机壳、后机壳、显示屏、按键板、电路板、采集套管、采集座、试管盖和封口盖;所述前机壳通过螺钉与后机壳连接;前机壳上设置有按键孔、屏幕孔,显示屏前端镶嵌在屏幕孔上且与电路板电连接;按键板上设置有按键穿过按键孔,且按键板后端与电路板上设置的感应器紧贴,按键板上设置有凹槽放置显示屏后端;所述显示屏、按键板和电路板均通过螺钉固定在前机壳上;所述采集座固定在前机壳底部并与电路板电连接,采集套管一端连接采集座,采集套管另外一端连接试管盖,所述采集套管、采集座和管盖之间形成第一密封腔并放置在机壳内部,试管盖上方设置有封口盖,所述封口盖设置有凹槽,通过与前机壳和后机壳上设置的凸轨配合,封口盖、前机壳与后机壳连接形成第二密封腔。
优选的,所述采集套管上设有凹槽,前机壳上设有平行于采集套管的凸轨,使采集套管稳定的固定在前机壳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华银医学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华银医学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0748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印纸视频荧光光谱检验设备
- 下一篇: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破壳取样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