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IPv6工业物联网信息传输的通信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421912.5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315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周旭;覃毅芳;杨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H04L29/06;H04L9/32 |
代理公司: | 北京亿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9 | 代理人: | 陈霁 |
地址: | 10019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 ipv6 工业 联网 信息 传输 通信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IPv6工业物联网信息传输的通信方法及系统,方法步骤包括:接收感知层传输的初始传感信息,对初始传感信息适配解析协议,并根据解析协议解析所述初始传感信息,获得传感数据信息,根据标识信息和预存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感知层对应的应用系统,并生成对应的数据分类标识符;将传感数据信息分别和每个所述数据分类标识符单独封装在封装传感信息内的单行结构数据信息中;按照不同种类的预定参数将物联网终端划分为多个群组;并设置辅助服务器,辅助服务器根据不同所述预定参数对应的辅助策略,对群组分别生成通信辅助指令;并发送给相应群组中的所述物联网终端;然后将封装传感信息发送至网络层接入所述物联网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物联网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IPv6工业物联网信息传输的通信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是互联网的延伸与拓展,具体是指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物体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被普遍认可的定义是:它是一个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共同构成的庞大的社会信息系统。感知层负责进行数据采集以及数据短距离传输,网络层负责进行数据远距离传输以及数据服务,应用层则负责通过对感知和传输来的信息进行处理,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感知。
物联网能够应用于不同的行业,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独特的应用系统或者数据内容。目前随着物联网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物联网接入设备的数量也成倍增加。但由于不同行业的各种自成网络的物联网应用系统没有统一标准,来自同一接入设备的感知数据往往只能传输至特定的一个应用系统,再根据实际需求,由此应用系统将上述感知数据转发至其他应用系统,实际形成了各自的信息孤岛,无法进行高效数据共享,影响了物联网的数据传输效率及使用效率,另外,各应用系统转发感知数据时的重复数据处理导致大量服务器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物联网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存在的上述问题,比如:目前随着物联网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物联网接入设备的数量也成倍增加。但由于不同行业的各种自成网络的物联网应用系统没有统一标准,来自同一接入设备的感知数据往往只能传输至特定的一个应用系统,再根据实际需求,由此应用系统将上述感知数据转发至其他应用系统,实际形成了各自的信息孤岛,无法进行高效数据共享,影响了物联网的数据传输效率及使用效率,另外,各应用系统转发感知数据时的重复数据处理导致大量服务器资源的浪费。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IPv6工业物联网信息传输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感知层传输的初始传感信息,对初始传感信息适配解析协议,并根据解析协议解析初始传感信息,获得传感数据信息,传感数据信息包括指示感知层的类型的标识信息;
根据标识信息和预存的映射关系确定感知层对应的应用系统,并生成对应的数据分类标识符,每个数据分类标识符对应一个应用系统;映射关系用于指示不同类型的感知层和应用系统的对应关系;将传感数据信息分别和每个数据分类标识符单独封装在封装传感信息内的单行结构数据信息中;
按照不同种类的预定参数将物联网终端划分为多个群组;预定参数的种类包括物联网终端变更状态、上报数据周期、部署地点;并设置一辅助服务器,辅助服务器根据不同预定参数对应的辅助策略,对群组分别生成通信辅助指令;通信辅助指令用于设置或更改物联网终端的通信辅助参数;将生成的通信辅助指令发送给相应群组中的物联网终端;然后在辅助服务器的控制下,将封装传感信息发送至网络层接入物联网终端。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IPv6工业物联网信息传输的通信系统,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用于接收感知层传输的初始传感信息,对初始传感信息适配解析协议,并根据解析协议解析初始传感信息,获得传感数据信息,传感数据信息包括指示感知层的类型的标识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219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