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主配体含有二苯并杂环或氮杂-二苯并杂环的铱配合物及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1416656.0 申请日: 2019-12-31
公开(公告)号: CN113121608B 公开(公告)日: 2023-07-04
发明(设计)人: 张锋;杨楠;何春焕;吴孟孟;李烨;王晶晶;郑佑轩;王毅;潘毅;吕宝源 申请(专利权)人: 马鞍山南大高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马鞍山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
主分类号: C07F15/00 分类号: C07F15/00;C09K11/06;H10K85/30;H10K50/11;B01J31/22
代理公司: 南京艾普利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97 代理人: 张铂
地址: 238261 安徽省马鞍山市*** 国省代码: 安徽;3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主配体 含有 配合 应用
【说明书】:

发明属于电致发光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类主配体含二苯并杂环或氮杂‑二苯并杂环为,以硫代双二芳基/芳杂基磷酰亚胺为辅助配体的新型铱配合物。本发明中铱配合物分子内的二苯并杂环或氮杂‑二苯并杂环、硫代双二芳基/芳杂基磷酰亚胺有助于调控材料发光颜色,增加材料稳定性,提升器件效率,降低效率滚降。本发明所述铱配合物易升华提纯、收率高、色纯度高,所制备器件性能表现优良,其在OLED照明与显示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类硫代双二芳基/芳杂基磷酰亚胺作为辅助配体的铱配合物及其作为发光材料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OLED在显示技术领域,由于不依赖背光源主动发光,具有低能耗、对比度高、响应时间短、广视角、易于柔性化等优点,被普遍认为能够取代液晶LCD、无机LED等显示器,可作为下一代明星显示技术用于手机、彩电等的理想显示屏。在照明领域,由于OLED照明更接近自然光,可降低对眼睛的伤害。因此,OLED在固态照明和平板显示方面显示出诱人的前景。相比于无机发光材料,用于OLED器件的有机发光材料具有种类丰富、合成及制备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性能易通过结构的修饰得到调节、易实现柔性等优点。早期OLED的有机发光材料主要为单重态激子发光的传统荧光材料,传统荧光材料最多只能利用其中25%的单重态激子发光,剩余75%的三重态激子通过无辐射跃迁损失掉,而磷光材料利用三重态激子发光,而单重态又可以通过系间穿越(ISC)转移给三重态,因此磷光材料器件可以实现100%量子效率。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在众多磷光材料中,铱配合物被认为是OLEDs磷光材料的最理想选择。铱配合物因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及良好的光热稳定性更适合光电功能领域的应用,并且其发光颜色可通过调控配体变得更易调节。因此,铱配合物在电致发光材料领域成为研究热点。

铱配合物发光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子传输性能,可以平衡载流子的传输,拓宽载流子复合区域,改善器件效率,对于提高器件的性能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而高效率的材料和器件的工作稳定性至关重要,兼具高效率和高稳定性的材料鲜有报道。另外,对于实际应用的材料其配合物的合成产率和升华提纯产率对于降低材料和器件的制备成本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器件性能优良,稳定性好,易提纯的铱配合物发光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不足,设计了一类主配体含有二苯并杂环或氮杂-二苯并杂环,以硫代双二芳基/芳杂基磷酰亚胺作为辅助配体的新型铱配合物,并将该材料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为OLED器件提供了一类新型高效发光材料。

本发明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铱配合物,其主配体含有二苯并杂环或氮杂-二苯并杂环,以硫代双二芳基/芳杂基磷酰亚胺为辅助配体,所述铱配合物结构通式如下:

其中环A与环B通过C-C键键结,Ir与环B通过Ir-C键键结;

其中R1-R4相同或者不同,代表取代或非取代的芳基/芳杂基,所述芳基/芳杂基选自苯基、吡啶基、嘧啶基、呋喃基或噻吩基;

R5或R6独立地表示相应环上可以为单、双、三取代、四取代或未取代的情况。其中R5代表A环上1-4个取代基,当为多个取代基时,这些取代基相同或者不同,选自氢、氘、卤素基团、氨基、腈基,或者以下非取代或者被氘或卤素基团取代的基团:烷基、环烷基、杂烷基、烷氧基、硅烷基、烯基、炔基、芳基、芳氧基、芳杂基、酰基、醛基、羧酸基团、酯基或烷硫基;

R6代表C环上1-4个取代基,当为多个取代基时,这些取代基相同或者不同,选自氢、氘、卤素基团、氨基、腈基,或者以下非取代或者被氘或卤素基团取代的基团:烷基、环烷基、杂烷基、烷氧基、硅烷基、烯基、炔基、芳基、芳氧基、芳杂基、酰基、醛基、羧酸基团、酯基或烷硫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鞍山南大高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马鞍山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未经马鞍山南大高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马鞍山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1665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