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保型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416530.3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161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李波;张磊;马阳;鲍传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中宝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2 | 分类号: | C04B28/02;C04B38/00;C04B41/62;C04B111/40;C04B111/82 |
代理公司: | 六安百川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37 | 代理人: | 吴强 |
地址: | 23701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保 透水 混凝土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保型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该环保型透水混凝土包括水泥、水、粗集料、细集料、掺合料、添加剂、染色剂和增稠粉,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水泥和水一起混合后并搅拌均匀形成水泥浆;依次向步骤一中的水泥浆加入粗集料、细集料和掺合料并充分搅拌混合,形成初始拌合料;将添加剂和染色剂混合在一起并加入步骤二中的初始拌合料中,搅拌混合后形成二级拌合料;将步骤三中的二级拌合料放到混凝土振动台上,并加入增稠粉,形成三级拌合料;将混凝土振动台中的三级拌合料取出,形成环保型透水混凝土,通过选择合理的粗集料、适当添加细集料,确保环保型透水混凝土的配置比例,实现混凝土优异的透水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环保型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维持生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发挥在那也是建筑材料领域的追求目标。透水混凝土是一种生态型环保混凝土。它既有一定的强度,又具有一定的透水透气性,水分可以很快地渗入地下,道路在雨天不会积水/反光,从而很好地缓解不透水铺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高楼大厦林立,人口密度集中,污染急剧增加,生态破坏严重。遇到大雨等恶劣天气,公路路面会严重积水,车辆被困受阻。传统路面大多采用沥青/混凝土/石板材或水泥砖铺设,故被称为硬质路面。它的优点是整齐耐用,最大的缺点是不透水,排水要靠地下污水管道,降雨时雨水直接作为污水被处理,阻断了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不利于地下水的生成。雨、污水在路面容易淤积,融入城市污染物后严重影响城市卫生。此外,硬质路面吸、储并反射太阳的热量,会使地面平均温度升高,加剧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易引起环境和生态负效应,不利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透水混凝土路面可以调节城市气候,降低地表温度,环节城市热岛现象,可以补充城市地下水资源,保护土壤温度,改善城市地表植物和土壤的生存条件,有利于生态平衡。
由于透水混凝土路面材料具有以上诸多生态方面的优良特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开始研究透水混凝土的材料,但是,国内对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以及成型工艺的研究等还不够。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环保型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通过选择合理的粗集料、适当添加细集料,确保环保型透水混凝土的配置比例,实现混凝土优异的透水性能。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环保型透水混凝土,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各原料组分制备而成:水泥100-150份、水200-250份、粗集料80-90份、细集料50-70份、掺合料20-30份、添加剂10-20份、染色剂10-20份和增稠粉5-10份。
一种环保型透水混凝土,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各原料组分制备而成:水泥125份、水225份、粗集料85份、细集料60份、掺合料25份、添加剂15份、染色剂15份和增稠粉8份。
所述水泥为低碱水泥;所述粗集料为5-10mm的碎石;所述细集料为5mm以下的碎石;所述掺合料为矿渣粉和粉煤灰中的一种;所述添加剂为引气剂和速凝剂的混合物;所述染色剂为氧化铁;所述增稠粉内含胶粉。
一种环保型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水泥和水一起混合后并搅拌均匀形成水泥浆;
步骤二:依次向步骤一中的水泥浆加入粗集料、细集料和掺合料并充分搅拌混合,形成初始拌合料;
步骤三:将添加剂和染色剂混合在一起并加入步骤二中的初始拌合料中,搅拌混合后形成二级拌合料;
步骤四:将步骤三中的二级拌合料放到混凝土振动台上,并加入增稠粉,形成三级拌合料;
步骤五:将混凝土振动台中的三级拌合料取出,形成环保型透水混凝土。
所述步骤四中混凝土振动台工作时向二级拌合料施加5MPa的压力,时间为30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中宝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中宝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165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