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导光板插接安装的背光模组在审
申请号: | 201911415401.2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57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刘三妹;姚志图;罗增昌;刘启玉;彭环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伟志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陈卫;禹小明 |
地址: | 518126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三围***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光板 插接 安装 背光 模组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导光板插接安装的背光模组,包括背壳、侧入式光源、光散射组件和前框,所述侧入式光源固定在背壳的内侧面上,所述光散射组件设置在背壳内,所述前框固定在背壳前侧;所述光散射组件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上设置有第一插块和第二插块,所述第一插块与第二插块相对设置在导光板的两个侧面上,并且均设置在导光板的外侧;所述背壳上设置有第一插孔,所述前框上设置有第二插孔,所述第一插块插接在第一插孔内,所述第二插块插接在第二插孔内。本申请用于背光模组的简化安装,实现背光模组的快速组装。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背光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光板插接安装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背光模组从液晶显示器的液晶面板背面为液晶面板提供白光,白光经过液晶面板处理后才能实现五颜六色的显示画面。背光模组包括直下式背光模组和侧入式背光模组,侧入式背光模组因为其轻薄化的特点而被中小尺寸的显示器广泛使用。导光板是侧入式背光模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导光板将侧光转换成背光,从而才形成一个面光源的背光模组。导光板重量相对较重,需要稳定的固定在背光模组的背壳内才能保证背光模组的结构稳定,现在的导光板固定一般采用软垫块来固定,通过双面胶将软垫块粘接固定在背壳的各个内侧壁上,进而导光板安装在背壳内时通过软垫块在导光板的四周将导光板卡紧固定。这种采用软垫块固定导光板的方式需要逐个在背壳内粘接固定软垫块,粘接时还需要对位来保证粘接的位置准确,导致背光模组组装时操作麻烦,不利于背光模组组装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软垫块也容易粘错(偏)位置,以及背光模组受到振动时软垫块存在弹起风险,影响背光模组结构的稳定性。
申请内容
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导光板插接安装的背光模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导光板插接安装的背光模组,包括背壳、侧入式光源、光散射组件和前框,所述侧入式光源固定在背壳的内侧面上,所述光散射组件设置在背壳内,所述前框固定在背壳前侧;所述光散射组件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上设置有第一插块和第二插块,所述第一插块与第二插块相对设置在导光板的两个侧面上,并且均设置在导光板的外侧;所述背壳上设置有第一插孔,所述前框上设置有第二插孔,所述第一插块插接在第一插孔内,所述第二插块插接在第二插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块的大小比第二插块大,所述第一插块和第二插块至少有部分侧面为圆弧面;所述第一插孔与第一插块相适配,所述第二插孔与第二插块相适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块和第二插块设置在导光板上靠近侧入式光源的一侧;所述前框在远离侧入式光源一侧设置有内凹的弧形弹片,所述弧形弹片与前框一体成型,所述弧形弹片抵接在导光板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在远离侧入式光源一侧设置有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凸起与弧形弹片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弧形弹片内侧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与弧形凸起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上还设置有抵接块,所述抵接块与侧入式光源和/或背壳的内侧壁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光散射组件还包括膜片结构,所述膜片结构叠设在导光板上;所述膜片结构上设置有定位缺口,所述第二插块插接到定位缺口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插块和定位缺口均设置多个,各所述的定位缺口开口方向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膜片结构外侧设置有凸块,所述背壳侧壁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凸块直接定位安装在凹槽内或通过前框压固在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前框内侧设置有开槽,所述开槽内填充有软胶垫,所述软胶垫高出开槽的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伟志光电(深圳)有限公司,未经伟志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154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假单胞菌、微生物菌剂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一种解决油污固体废料的油回收装置